李坤睿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副教授
李坤睿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旗帜鲜明要求坚持守正创新。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坚守正道、坚定方向、艰苦奋斗,越需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开辟新境。坚持守正创新,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四个自信”不动摇,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
运用历史经验,把握守正创新重大原则
坚持守正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史经验的运用。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党在守正创新中破浪前行,积累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开拓创新等重大历史经验,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新路,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坚持守正创新,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宝贵经验的运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领导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党毫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排除各种干扰,从容应对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系列风险考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踏步赶上时代。
坚持守正创新,是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运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启示我们,只有坚持守正创新,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
坚持守正创新,必须保持强大定力
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中国式现代化也是有方向、有原则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展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一以贯之、始终坚持、不可偏废的。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保持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中国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拓创新的根本动力。我们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始终遵循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改革的重大原则,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目标导向
坚持目标导向,要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针对改革不断深入所面临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增加了“继续”两字,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总目标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再次亮明我们党领导改革的目标导向,再次宣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强决心。
坚持目标导向,要在改革中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凝结着党领导人民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承载着党的政治理想、政治目标、政治纲领、战略战术,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需要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推动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旺盛生机活力。
坚持目标导向,要在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着力推进创造性引领性改革,坚决破除妨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勇于开创新局
要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亟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缺乏创新的勇气,党和国家事业就无法继续前进。我们要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推进各方面创新。对已经确定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没有实践经验的改革,要采取试点先行探索的办法,取得经验、看准了再推开。对新领域新实践遇到的新问题,要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要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作为创新的不竭源泉,不断创造和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时代在不断前进、事业在不断发展,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止。新征程上,必须牢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实事求是分析变和不变,始终走正道、善于闯新路,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证、更强大的能力支撑、更强劲的动力源泉。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BDJ09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