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孝德
刘伯承(1892年~1986年),本名明昭,字伯承,以字行,男,四川省开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2年曾在江北的蜀军政府将弁学堂读书,1923年还在江北人头山打过一仗。
刘伯承从军校毕业离开江北后,两次回到四川,已经是十年之后了。
1923年2月,孙中山在广州设大元帅府,将所控制和影响的军事力量改称“讨贼军”,并宣称从此进入讨贼时期。被讨伐的对象就是操控北京政府的曹锟、吴佩孚及其在各省的代理人。不久,孙中山任命熊克武为四川讨贼军司令。
北洋军阀吴佩孚、曹锟控制着北京政府,他们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他们的口号是“武力征服中国”。为了对付四川,他们纠集直、豫、鄂、甘、陕五省兵力,与四川军阀刘存厚、刘湘、杨森等人里应外合,大举进攻四川。
此时刘伯承为熊克武下属第二混成旅的一个支队长(相当于团长)。由于战事紧急,加之刘伯承骁勇善战,于是熊克武来了个临阵授衔,让他担任第二混成旅第一路指挥官。大致是把第二混成旅分为两部分,刘伯承指挥一部分,旅长张冲指挥一部分。据说,在刘伯承指挥的部队中,还有一部分是李萼第一师的人。因而,刘伯承实际指挥的军队大约是一个旅,这个旅归重庆东防督办但懋辛直接指挥。
3月27日,但懋辛命令刘伯承火速西上,驰援成都的熊克武。刘伯承接到命令后当即决定部队由万县经大竹,沿潼南去成都。刘伯承西援,让东路防线一下空虚了。杨森、赵荣华一看,时机来了,此时不攻更待何时。于是,率部乘胜西进。本来,守在长江南岸的石青阳部可以阻击杨赵联军,但他发现杨赵联军太猛了,为了保存实力,他撤退了。杨赵联军一路西进,如入无人之境。4月2日,杨赵联军距重庆已经很近了,重庆危在旦夕!但懋辛慌了神,急忙电令西上的刘伯承火速回援:
伯承兄鉴:
国桢(李萼)正在关口场与敌激战,此间已增兵一营前往,令其固守该地,并令汤旅扼守鱼嘴沱。兄于土沱登岸后务取捷径直赴关口场,不可片刻停留,能于今日午后五六点钟赶到该地加入火线,则重庆可保矣。该地为第一门户,自此上下即无险可守也。并请先派人与国桢处确取联络,告以大兵立即达到,则国桢心稳矣。存亡在此俄顷,万望倍道行,飞此奉达即颂。
刘伯承读罢电令,立即命令部队掉头,向江北县关口场进发。4月2日午后抵达江北县土沱。然而,他们不敢稍事休息,又火速向关口场方向狂奔。天公不作美,雨下得好大。一些战士饿极了,从干粮袋里拿出米,就着雨水嚼烂了吞进肚里。部队冒雨急行军150里,于第二天下午4时到达沙坪场口。这里已经能够听到左前方枪声不绝。就在这时,第一师传令兵来报:“左翼第一师第二团已败退至王家场。”刘伯承当即命令第一支队及一炮营,前往王家场援助第二团,第三支队采取迎战姿势向关口场正面推进。
两小时后,又有第一师的传令兵飞驰来报:“关口场失守。”原来,4月1日,杨赵联军得知,熊克武在成都,已如瓮中之鳖。杨森明白,此时强攻重庆,不仅重庆易于得手,并且也可以加速熊克武部的败亡速度。他命令部队火速向重庆进攻,谁敢阻拦,就灭了谁。李萼的第一师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一时抵挡不住,于是放弃关口场退往旱土沱。刘伯承当机立断,命令所有的部队向沙坪场集中。聚集兵力,是为了防止部队被杨赵联军分割包围。接着,部队又从沙坪场连夜退至两路修筑工事,准备迎击敌人。
刘伯承此时,不只是担心一三支队的命运,他更担心整个战局。杨赵联军,集五省兵力,由东路进攻四川,而熊、但仅以一个军的兵力与之对抗,实属独木难支。想着想着,他就拿起纸,迅速草拟了一封电文:
敌集五省兵力来攻,敌众我寡。此时,当以保兵为要,保地次之。《孙子》曰:“地有所不守”,余主张弃渝而就蓉,救熊毕,兵亦聚。再择日收复失地。
但懋辛看罢他的电报,固执己见,于4日晨电告刘伯承:
伯承兄鉴:
适接兄二十三时半函,具悉一切。此时,若退出重庆,则全局瓦解。我兄即到两路口,即请以全力向唐家沱,黑石子方向横击敌为要,时机万迫,火速进行,千万!千万!
看罢电文,刘伯承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况熊、但对他厚爱有加。他立即安排部队:“以一支队为前锋,火速向江北人头山、寸滩进发!”部队火速向重庆城下游十余里的寸滩出发。到了离寸滩不远的石板桥,他又将部队作了调配。命令一支队改道从人头山东侧之山上向敌方前进,自己亲率三支队从西侧山上与敌人接触。队伍刚一上山。猛然发现自己的后方出现不少的敌人,刘伯承这才知道自己被夹击了。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没用,首先要稳住阵脚,要把敌人的进攻打下去,然后才来想怎样脱身。战斗随即打响。激战中,刘伯承冒着纷飞的炮火,在前沿阵地指挥。呼啸的子弹从他身边飞过,不少人在他身边倒下。刘伯承仿佛没有看见,也仿佛没有听见刺耳的枪声和沉闷的炮声,依然沉着地指挥战斗。刘伯承的镇定鼓励了战士,让他们越战越勇。战士们在刘伯承的指挥下.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双方激战了六个小时。人头山距离长江并不远,海拔也只有277米,但是,在战斗中,这种山进攻起来异常艰难。原因就是人头山是缓坡,进攻者很远就会被发现,而且极少能找到隐身处。正是这些因素,刘伯承才可能坚守那么久。
敌军越战越多,后援部队滚滚而来。刘伯承这才想到刚到时碰上的只是敌人的前锋。刘伯承立即派人到鸳鸯桥,请退到鸳鸯桥的李萼部前来支援。传令兵去了。刘伯承一等二等,天都快黑了,援兵还是没来。后来才得知,李萼部刚从鸳鸯桥出发不远,就遇到了敌人的阻击。其实,阻击的火力并不厉害,但李萼部却以此为借口,不往前冲了。但懋辛命令李萼部火速增援刘部,李萼部却回复说,我部被敌人阻击了。李萼部的懈怠,让但懋辛也没辙了。
天黑了,敌人进攻的势头明显弱了,后来竟然只打枪而不进攻了,再后来连枪声也稀落了。他们围着山,点起了一堆一堆篝火,显然是想围而不打,等天亮了再说。刘伯承由此判断,这些包围自己的敌人,极有可能是从北方来的,他们不善于山地夜战。刘伯承沿着阵地走了一周,顺便也检查了一下弹药和减员情况。他明白,如果这样等到明天早上,敌人再进攻,子弹打完后,再没有援兵,战士就只好用身体去挡子弹了。为了保存更多战士的生命,他不能再阻击了。错过机会,想冲也冲不出去。就算是自己要拿生命去对撤退负责,他也决定撤退。这种仗打起来真是太窝囊了!本来是计划好了的作战部署,但执行起来总是到不了位。
他当机立断,命令通知一支队,听见枪声后,朝枪响处冲锋,最后向鸳鸯桥靠拢。刘伯承告诉参谋长,带着部队朝正北方冲。
参谋长听罢,立即劝阻道:“刘队长,北方火旺。火旺说明人多哟!火弱的地方人可能少一些吧?”
刘伯承说:“恰好相反。敌人少的地方,他们故意把火烧旺些,想让我们找火弱地方去突围。我才不上他们的当。出发!”
战斗打响了,真还如刘伯承所料!一阵猛冲猛打,就把敌人的包围圈撕了一个口子,部队迅速地冲了出去。敌人只是在后边放枪、呐喊却并不追。冲出包围圈之后,刘伯承带着部队向十五里以外的鸳鸯桥奔去。
部队刚到鸳鸯桥,但懋辛的电报就来了:“成都失守,速向遂宁集中。”刘伯承又风风火火带起部队朝遂宁奔去。
4月6日,重庆失守。直到这个时候,但懋辛才后悔,当初没有听刘伯承的话,不仅损兵折将,而且还耗费了大量的弹药,并且重庆也没保住。
刘伯承此役失败后,八方责难集于一身,不少的人甚至发电报指责他,他俨然是一个大罪人。面对如此多的指责,刘伯承实在是想不通。部队转移到合川休整的日子里,他一直都在想这事。最后他写下了一份请辞并领罪的报告。
报 告
(四月十四日于合城商会指挥部)
呈:为职请撤差查办,另简贤能,以利前途事。
窃昭庸材多病,早甘雌伏,此次奉委斯职,即恐陨越,迭辞未蒙允许,不得巳,始尽棉薄至于今。兹每念无补时艰,无任内疚。溯此次战争,职路计经三役,除万县团寨子一役系单独动作未遭失败外,磨刀溪、寸滩两役均系奉令协同友军实行任务,卒以当时首当其中,伤亡过大,厦之将倾,独木难支,以致败北。各方不谅,交相责备,谓昭为令军失败之大罪人。以军人不能致胜疆场,信有罪矣,然视所属官兵伤亡之众,武器损耗之多,神明负过已属难堪,而败北之咎复集于昭,中心彷徨莫知所措。往者,人地尚可查考,是非两难分别,未来前途关系本军生存,如不另委贤能,以资挽救,则何以收军事之最后胜利,而拯人民于水火。谨恳立予褫职,交旅部看管,静候彻底查办,并简贤能接任指挥官职务,以资进行。明知战时去职,贻羞军界,然计军事前途之利钝,有不容一人留位之痛苦,再四思维,始得出此临呈,无任屏营待命之望。谨呈
督办但
第一路指挥官刘明昭
刘伯承本名明昭,字伯承,以字行。刘伯承写这份请求撤职查办的报告,表明了刘伯承光明磊落,敢于承担的性格。
刘伯承在熊、但部队中,仿佛是消防队,哪里有危险,就让他去哪里救火,部队东奔西跑,每次都是数百里,甚至上千里,完全是疲于奔命,战斗力自然也大打折扣。当然,这也说明熊、但部队中能打硬仗的队伍很少。
刘伯承等了几天也没等到关于辞职的回复,等来的却是命令,让他火速赶到潼南开会,商讨反攻事宜。刘伯承长叹一声,带上警卫员就上路了。
(作者系江北区作家协会原主席 图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