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2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卫生员“拒后送” 棉絮塞耳闯火线

  【老兵档案】

  陈之光,1936年7月出生,重庆江北人。1950年12月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二野战军军大三分校医训团;1951年9月随原中国人民志愿军0079部队入朝参战,时任连队卫生员,在清川江参与战场救护、转运遗体任务,1953年7月回国。1969年8月退役转业,现居江北区大石坝。

  1950年寒冬,重庆江北,14岁的陈之光攥紧入伍通知书,踏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医训团的大门。彼时,朝鲜战场烽火连天。少年未曾想,未来三年,他将与死神反复争夺生命。

  1951年秋,清川江畔硝烟弥漫。已是志愿军0079部队卫生员的陈之光,匍匐在结冰的战壕间,用冻僵的手指为伤员止血。敌机轰鸣是他最深的恐惧。一次空袭中,他正背负伤员后撤,忽闻尖锐呼啸——凝固汽油弹在30米外炸开!气浪裹挟弹片横扫而来。他本能地护住伤员,热浪灼烧后背,左耳剧痛,鲜血直流。他扯下急救包纱布堵住耳道,背起伤员,在焦土上继续爬行。那夜战报记录:医疗队后送伤员47人,转运烈士遗体23具。陈之光的档案里,则多了一行潦草批注:“双耳鼓膜破裂,拒后送。”

  此后的战役里,他总在耳中塞着棉絮,透过炮火的震动辨听呼救。清川江的冰水浸透绑腿,雪地留下深浅不一的血脚印。直至1953年停战,他参与抢救伤员逾300名。而他的棉袄内袋,始终揣着23封未能送出的烈士遗书。

  1969年退役,军医诊断冰冷如铁:双耳永久性损伤85%。如今,在重庆的旧居,89岁的陈之光常将助听器音量调到最低。“战场上的爆炸声,”老人说,“一辈子都在脑子里回响。”他眺望窗外,城市的喧嚣悄然淡去,唯有清川江的寒风,仍在记忆深处呼啸,卷起那个在战火中奔跑的白色身影。

  (记者 陈虹宇 通讯员 陈伟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嘉陵江上演生死救援——~~~
~~~
区图书馆单日最高人流量达3000余人~~~
~~~
~~~
区供销合作社举行演讲比赛~~~
~~~——五宝镇大树村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纪实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抗战岁月·江北印记
赤脚跪岸!冬泳队员奋力拽回落水者
卫生员“拒后送” 棉絮塞耳闯火线
书香沁盛夏 阅读伴成长
不“复”所托 精彩“盛”夏
民警甘忠宝获评“渝警之星”
“为农服务”践初心
党建引领树新风 文明花开润乡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