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王华堂,1931年7月出生,四川资中人。1951年2月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27军某部,1952年1月随原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某部入朝参战,时任军需保障员,1953年7月回国。曾获“朝鲜解放纪念章”。1956年5月复员,现居江北区郭家沱。
1952年寒冬,朝鲜元山港外冰层开裂。志愿军27军后勤兵王华堂弓着腰,将一箱20公斤重的压缩饼干扛上肩头,踩着结冰的台阶钻进防空洞。洞顶渗下的雪水浸透棉衣,他的腰椎早已疼得麻木——这是连续第七夜转运物资。
彼时美军对元山港实施“绞杀战”,昼夜轰炸运输线。王华堂和战友们只能趁夜色将粮食、药品从码头抢运至防空洞仓库。敌机轰鸣逼近时,他们贴着洞壁屏息,手却死死扣住货箱绳索。“有一次炸弹落在洞口,气浪掀翻了3箱磺胺粉。”他回忆,全连摸黑在瓦砾中扒拉药瓶,手指冻得失去知觉,“前线等着救命药,碎一瓶都是罪过。”
最艰难时,每人每天搬运超3吨物资。王华堂的棉袄后背总结着冰壳——汗湿又冻硬,反复摩擦导致腰椎严重劳损,他就把木板绑在腰间固定,继续佝偻着往返码头与山洞。
1956年复员时,他带着四级伤残证明和变形的腰椎回到四川。公社安排轻活,他却主动看守粮仓,每天清晨拄拐巡查,正如当年在防空洞清点物资。如今在郭家沱山涧水岸,九旬老人仍保持着挺直腰板的习惯,尽管这需要双手死死撑住藤椅扶手。社区医生感叹:“老王这腰伤,放现在早该手术了。”他却拍着佝偻的脊背笑答:“这骨头在元山冻过、扛过、淬过,比钢钉结实!”
(记者 陈虹宇 通讯员 陈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