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9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烽烟与守望

  【老兵档案】

  黄月廷,1933年5月出生,四川崇州人。1951年7月参加武装队,后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50军补训7师某部,1952年5月随原中国人民志愿军50军150师某部入朝备战,时任机炮连战士,1954年10月回国。1966年9月退役转业,现居江北区鱼嘴镇。

  1952年5月,黄月廷随志愿军50军150师某部机炮连跨过鸭绿江。彼时,朝鲜战场已转入阵地战阶段,敌我双方围绕“三八线”展开拉锯。50军作为首批入朝部队,曾在汉江阻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而黄月廷所在的团此时承担的任务是巩固前线防御。机炮连战士需在敌机频繁轰炸中抢修工事、运输弹药,黄月廷常回忆:“炮火声里挖战壕,耳朵嗡鸣,手上全是血泡,但没人后退一步。”

  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后,黄月廷并未撤离回国。1954年10月,他随部队撤至中朝边境,承担守护交通要道的任务。彼时,战争虽止,但边境局势仍暗流涌动。他与战友日夜巡逻,确保丹东至新义州的铁路与公路畅通。寒冬中,他们用铁锹铲雪开路;盛夏里,顶着烈日检修桥梁。一次巡逻途中,他发现一处铁轨因山体滑坡受损,当即带人冒雨抢修,避免了物资列车脱轨的风险。谈及这段经历,他总说:“仗打完了,但路不能断。这是前线,也是后方。”

  从战场到边防,黄月廷的心境悄然变化。硝烟散尽后,他常凝望鸭绿江对岸的朝鲜山川,想起牺牲的战友。“有的兄弟连名字都没留下,就埋在那边了。”1966年退役时,他带着两枚纪念章和一身旧伤回到江北老家。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烙印着一代志愿军战士的集体群像:在战火中坚守,在和平里守望。他们的名字或许湮没于历史长河,但那份“使命必达”的老兵精神,至今仍在边境的铁轨与山峦间回响。

  (记者 陈虹宇 通讯员 陈伟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9月21日,大渡口馨田战队VS江北信也科技队 9月27日,江北信也科技队VS巴南生物城队
~~~
~~~
第5期区管领导干部和第4期科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
~~~
基层“风险捕手”如何为群众筑牢安全防线——~~~
区图书馆、区教委、区文旅委~~~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化
   第04版:专题
“我们有信心发挥出最好水平!”
烽烟与守望
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海报亮相观音桥
走进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
“三个没想到”里的营商环境密码
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干部培训班开课
“就怕漏掉不起眼的细节”
开展少儿绘本创作征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