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江北以“一圈”作答——

幸福,就在家门口的十五分钟里

  大石坝街道石油社区开展线下活动

  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北仓文创街区 记者 曹检 摄

  郭家沱街道山涧水岸社区组织老年居民开展户外活动

  江北城街道三洞桥社区开展医疗进社区活动

  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食堂

  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北仓文创街区 记者 曹检 摄

  记者 宪杭

  清晨,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食堂已灯火通明。87岁的李淑芬老人正在社区食堂就餐。“以前最愁吃饭,现在刷个脸就有热饭热菜。”她慢慢走向靠窗的适老座位,窗外是小花园,几位老人正在晨练,“吃完饭,我去理疗馆做艾灸,走去就五分钟。”

  这个看似寻常的清晨,在江北区正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日常。今年,我区寸滩街道茅溪社区、郭家沱街道望江片区等5个“生活圈”入选全市首批“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达标社区,入选数量占全市21%,位居榜首。

  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乎万家灯火的深刻变革。从石油社区的“党建链”到山涧水岸社区的“银龄经济”,从桥北社区的“网红食堂”到渝北社区的文创复兴——一个个“小而美”的民生故事,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社区的幸福内涵。

  党建链

  “红色引擎”激活社区治理新动能

  大石坝街道石油社区,这个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工矿型社区,曾面临着“两多一少一低”的困境:老旧房屋多、老年居民多、社区治理办法少、群众参与度低。

  社区党委牵头,将辖区内的重庆气矿、凯源燃气等央企国企,郭大姐志愿服务队、德馨养老等社会机构,以及修理、磨刀、缝补、修脚等方面的“社区工匠”整合起来,组建起“友邻帮帮团”。

  每月10日、20日、30日,社区小广场就会变身“便民集市”。70岁的磨刀师傅张光举一早就摆开摊子,“一上午能磨二十多把刀,都是老街坊,收个三五块意思意思。”他说着,手上的活计不停,“社区给我发了‘能工巧匠’证书,干着有劲头。”

  更令人惊喜的是,社区通过与石油单位协商,将13家单位门店改造为“友邻生活集市”,以低于市场价30%的租金租给失业人员。下岗工人王建军在这里开了一家电器维修店,“月租金才800元,现在每天能接十来单,日子有奔头了。”

  银龄经济

  让“夕阳红”成为“朝阳产业”

  郭家沱街道山涧水岸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50%。这里大多是在望江厂工作了一辈子的老职工,对社区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让老人老有所养,更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社区书记杨灿说。

  走进社区养老服务站,73岁的刘成军正在智慧健康小屋测量血压,数据自动同步到他的电子健康档案。“每周三有中医理疗,一次才20块钱。”他指着墙上的服务菜单笑道,“比去大医院方便多了。”

  但这里的服务远不止于此。在社区的“银龄创客空间”,65岁的退休教师王素芬正带着几个老姐妹编织毛线玩偶。“这个小熊猫能卖98元。”她自豪地说,“通过与邮政联动的‘时光邮局’,我们的作品能卖到全国各地。”目前,这个创客空间已培育6位“银龄创客”,月均销售额突破万元。

  更让人惊叹的是社区对望江温泉的改造利用。依托这一资源,社区推出老年人专享温泉卡,打造银龄疗愈空间,年均接待老年消费者超3万人次,消费额约250万元。“泡完温泉,去老年大学上课,再去食堂吃饭,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正在温泉休息区喝茶的张清大爷说。

  数字赋能

  科技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

  在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一场数字化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便民优选”夫妻店的店主李波熟练地操作着智能收银系统:“接入数字化平台后,库存盘点从3天缩至2小时,月销售额从1.2万元升到1.8万元。”最让他惊喜的是,系统能根据销售数据自动生成补货单,“再也不会出现畅销品断货的情况了。”

  不远处的智慧菜市场更是科技感十足。120个摊位全部安装智能电子秤,交易结算时间缩短至1分钟。市场还特别设置了3个“数字助老”服务站,保留20%现金通道。“我们老年人用不惯手机支付,这里还能收现金,真好。”正在买菜的陈发容大娘说。

  在“渝快办”平台上,全市首个“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专区已经上线,集成308项高频政务服务、38项本地特色服务。居民动动手指,就能预约家庭医生、寻找小修小补点位、报事报修。“以前办个事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手机上一点就行。”年轻妈妈王春晓通过平台预约了人大代表接待日,反映小区停车难问题。

  文化浸润

  老仓库的新生

  谁能想到,渝北社区那个曾经墙体斑驳、杂草丛生的北仓纺织厂仓库,如今已成为重庆的文艺新地标。

  “我们坚持‘保护工业遗产、植入文化元素’的原则。”北仓运营负责人指着修缮一新的红砖厂房说,“这些钢架结构、红砖墙面都保留了下来,只是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

  现在的北仓文创街区,划分出非遗体验区、艺术展览区、独立阅读区、特色餐饮区四大功能板块,引入86家主理人店铺。在蜀绣体验店里,几个年轻人正在学习基本针法;在山城故事书店,老人和孩子一起翻阅重庆老照片图集。

  最热闹的要数每周六的“青春创意市集”。30个摊位在街区中心广场有序排开,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林心怡正在售卖自己设计的重庆元素文创产品。“一上午就卖了500多元。”她兴奋地说,“这里给了我们年轻人展示的舞台。”

  街区还联合重庆话剧院打造了沉浸式戏剧《北仓往事》,以1950年代纺织厂工人生活为背景,观众可以跟随演员在不同场景中移动,参与剧情互动。“看戏的同时,还能了解社区历史,特别有意思。”观众刘果说。

  可持续之道

  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

  在各个社区,“社区合伙人”机制正在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在桥北社区,数字食堂每年将总收入的1%-3%分成返还给社区,2024年返还5万元;二楼非遗空间与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合作,利润按“居民60%、学校20%、社区20%”的比例分配。“这不仅让居民学到了手艺,还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社区书记黄磊说。

  “自治金”机制更是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各“合伙人”按约定比例将部分利润注入社区“自治金”,2024年桥北社区“自治金”总额达2万余元,用于增设婴儿护理台、资助困难家庭学生等。

  石油社区的“乐享指数”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规则也别具匠心。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后可积累积分,不同分值可兑换香皂、水杯等物品,或享受友邻生活服务的价格折扣。“现在大家都抢着参加志愿服务。”社区负责人笑着说。

  记者手记

  从“生活便利”到“心灵归属”

  记者深切感受到,“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深层意义,远不止于物理距离的缩短,更在于心灵距离的拉近。

  在石油社区,记者看到老人们聚在“逢十”服务摊前话家常;在桥北社区,记者目睹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在食堂吃完饭后,顺路去社区超市购物;在北仓文创街区,记者遇见三代同堂的家庭一起看展、做手工……这些温暖的场景,正在重新编织现代都市中逐渐淡漠的邻里亲情。

  从“生活便利”到“心灵归属”,江北区正在用一个个具体的改变,诠释着“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这条路还在延伸,而幸福,正在每一个“一刻钟”的半径里悄然生长。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单位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江北以“一圈”作答——~~~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公益广告
   第04版:专题
幸福,就在家门口的十五分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