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江北区委会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层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基层医卫人才持续引育,特色医疗专科逐步发展,在疫情防控大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赛马比拼中稳中向好。同时,我区基层医疗卫生也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和问题,基础设施保障仍有待完善,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还显滞后,信息化建设发展较缓,部分改革效能发挥有限。
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央有要求,市里有部署,人民有期盼,江北见行动。为此,建议我区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江北“两高”示范区建设新征程夯实基础,让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更加惠民有感。
一、高定位——高标准赋能基层在中心城区作示范
一是明确发展目标,以基层的高标准提升江北整体医疗卫生体系韧性,积极争取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成为中心城区有影响力的示范发展区。二是完善规划布局。因地制宜新建、改建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服务15分钟慢行可达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二、强基础——全面推动基础设施更新换代
一是打造中心城区领先的标杆。以江北新城建设为契机,高标准规划建设江北新城社服中心,打造全市领先的甲级社服中心,建设全市全科医师实(见)习基地和规范化培训基地。二是依托城市开发建设逐步更新换代。学习成都等地先进经验,依托土地出让、城市更新等城市建设机会,逐步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房更新换代。三是以甲级创建为目标提升设施水平。推动寸滩、鱼嘴等基础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创建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升级。
三、优服务——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诊疗。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特色科室,提升服务吸引力。二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药、中医治疗技术、中医康复+现代康复的基层应用,提升应用能力。三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落实“区聘镇用”、“医联体”帮扶政策,建立严格的下派人员考核机制。鼓励医师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畅通医务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四是通过“分级诊疗”联动强化吸引力。二、三级医院号源分配向社区倾斜,鼓励非急诊患者通过基层预约转诊就诊,支持经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的签约居民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将全区单位体检、学校体检、视力筛查等优先返回原籍基层医疗机构建档,实现“首诊”引流。鼓励医联体单位将术后康复病人向基层转移。
四、重人才——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发挥绩效激励作用,以稳定从业人员队伍。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上年度收支结余、政府拨付的奖励性补贴及签约服务收入等纳入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项目,予以倾斜。设置激励因素,将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情况、全科医生占比等因素作为核定超额绩效工资水平的主要激励因素。二是加大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推广“二三级医院+社服中心”培训机制,加大全科医生的业务培训力度。同时也要将与居民有效沟通技巧等社会交流能力作为培训内容,提升群众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认可度。三是增加高级技术职称编制,激发从业人员干事动力。提升比例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级职称职数,畅通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成长晋升通道。探索基层医疗机构“内聘内用”管理,允许基层机构对超编高级技术人员“在职时段”按高等职称发放薪酬。
五、数字化——统筹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数字化能力提升
一是推进信息化服务能力提档升级。着力开展“小切口、大民生”信息化项目建设。二是实施健康医疗大数据通道工程。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打通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通道,实现数据一处采集、多处应用。三是以基本医疗业务助力基层信息化建设。发挥基本医疗吸引力作用,推动基本医疗业务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六、促改革——大力促进改革红利向基层倾斜
一是试点基层医疗机构“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管理”。适度缩小与二、三级医院之间人员收入差距,让人才想进能留。二是推动基本医保基金增量向基层机构倾斜。积极争取改革医保报销诊疗比例,以引导居民就诊下沉。优先调整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价格,调价额度向社区倾斜。三是支持有条件的社服中心实行二级医院与社区医院“双挂牌”。让基层医疗机构能实现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四是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医院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签约服务,加入家庭医生队伍,适度放开家庭医生处方权,真正发挥家庭医生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