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江北区工委
江北新城片区位于重庆“两江四岸”城市发展主轴,南临长江,北临环山,东至铜锣山,西抵寸滩国际新城,与弹子石、南山隔江相望,面积约16.85平方公里。九三学社江北区工委结合市委城市规划工作专题会议精神、相关上位规划和江北区既有策划,建议进一步充实“迎宾港湾、母港新城”内涵,全力将江北新城片区打造成为中国西部面向全球展示高成长性未来产业发展成就的重要门户,促进江北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引领。。
一、发展定位:西部未来产业新门户
(一)区位优势。江北新城片区临近江北国际机场和寸滩国际邮轮母港,背靠西部、毗邻枢纽、坐镇主轴、通江达海,区位优势极为突出,门户地位不断彰显。
(二)后发优势。重庆直辖以来,经过20余年快速城市化,“两江四岸”大部分城市界面已基本确定,成熟度较高,但江北新城片区尚未深度开发,可转型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未建设用地3.7平方公里。具有强大后发优势和广阔发展空间。
(三)比较优势。《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两江四岸”规划了长嘉汇、金寸滩、智慧园等城市重点片区,形成城市高端功能集中承载地、展示地。其中,“金寸滩”包括寸滩国际新城和江北新城片区,定位为“国际消费中心、国际商务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承载地”,是“两江四岸”最大的游轮母港和唯一的产业型城市界面,具备差异化发展和产业集聚比较优势。
二、发展路径:共享未来生活新场景
(一)打造汇聚共享城市
1.打造站城一体、功能聚核的未来产业网络。积极争取高成长性未来产业企业的体验中心落户新城片区。以轨道站点300米半径范围作为各门类未来产业产品体验集聚中心,融合国际消费、国际商务、国际交往等功能,打造不同主题特色的城市TOD未来产业中心。依托区域良好的生态及区位优势,聚焦未来教育、未来康养综合产业,构建全龄智慧认知和生命健康产业链。
2.塑造人性化高品质空间,打造活力街区。整体性综合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立体城市,构建地面、地上、地下相结合的立体步行网络。强化街区界面的整体连续、开放复合,打造连续流动、精致宜人的公共空间。突出全时段空间利用和功能引导,每个TOD未来产业中心打造1处地标性24小时运营的公共活动集聚区,引导分时段多功能复合。
3.推进功能融合、空间复合的产城格局。轨道站点300至600米半径范围内,高标准规划建设未来社区、产业社区,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住宅及人才公寓,灵活使用M0创新型工业用地的兼容用地性质,加强街区的混合使用功能,秉承小街区、高效率、高活力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产业空间,培养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建设高效智能城市
1.营造更方便优质的出行体验。强化对外便捷、对内便利,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强化各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主要包括现状及在建的4号线,近远期规划的16、18号线,远景规划的23号线、16号东延长线。加快实施“3横4纵”主干路网骨架。实现寸滩和唐家沱邮轮母港联动。建设贯穿全域的慢行网络,串联片区主要功能节点。实现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
2.打造未来产业社区。做优街坊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提供全龄友好的基本生活服务,将街坊作为营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基本空间“细胞”,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布置下沉至街坊。以人的体验为导向,鼓励片区社区服务设施结合生活路径布置,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做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预留,鼓励社区服务中心功能混合。
3.系统推进实施新基建。适应高质量发展和智慧化管理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对未来不确定的新型基础设施做好空间规划预留和功能弹性兼容。推进智慧公交系统建设,加快卫星高精度定位在地面公交大规模推广应用,实现车道级精准定位,实现公交站点实时到站信息预报服务,提升信息服务准确性和运营调度精准性。推进智慧停车系统建设,构建人工智能共享停车云平台,破解车位资源“信息孤岛效应”,引导车辆到达空闲车位,实现“无感出入、无感支付、无人值守”,提高停车位使用效率。
(三)构建低碳韧性城市
1.构建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充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打造10公里连续滨江生态绿带,构建多层级的滨水连续步道。依托片区4条河道和生态崖壁,构建6条垂直江面的通江生态绿廊。根据河道所处区位、河道两侧腹地功能、河道资源特色、历史资源禀赋等,规划公共活动型、生活服务型、生态保育型、历史风貌型及生产功能型等五类蓝绿空间,保证骨干河道两侧公共空间100%贯通。
2.构建安全韧性、弹性适应的空间新模式。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可快速恢复”的总体要求,合理预留应急避难空间。优先应用全域感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风险事件的事前预控决策、事中迅速应对、事后高效救援,增强电力、燃气等生命线系统的抗冲击和快速恢复能力。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积极发挥屋顶绿化、雨水花园、河流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应急避难场所覆盖率达到100%,片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
3.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样板。促进节能减排,增加碳汇能力。在新建地区创建绿色低碳街区,明确创建标准,加强沿河沿路“绿化毛细血管”建设,推动公共建筑立体绿化建设,加强清洁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应用。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的绿色化、低碳化改造,结合城市微更新,增加街头巷尾的小型绿地和墙体垂直绿化,鼓励既有建筑节能、节水以及智能化改造公共建筑屋顶绿化面积比例达到50%。
(四)塑造个性魅力城市
1.形成整体有序、尺度宜人、形象鲜明的城市空间。按照有关文件的层次格局和序列关系,科学论证确定地标建筑限高,引导控制高层标志簇群数量与分布,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整体协调的城市空间形态。
2.构建视景丰富、视点可达、视廊通透的眺望系统。加强对滨江天然崖壁岸线的保护,建设游憩休闲岸线、自然生态岸线、邮轮码头岸线等多样化滨水岸线,在崖线顶部布局开敞空间,为市民提供看山望水的风光眺望平台。从人性化的视觉感知出发,严格控制景观通廊的通透性。
3.突出历史保护,彰显文化特色。凸显片区拥有的厚重文化底蕴和地域特点,将唐家沱工业遗产、寸滩老街作为重点保护区域,加强片区6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整体保护,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促进功能活化。运用“场景营城”规划方法,灵活嵌入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开放空间,弥补功能缺口、策划亮点项目、彰显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