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7月20日,甘肃省委省政府调查组发布关于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问题调查处置情况的通报。此次通报不仅系统梳理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明确了对相关人员的追责问责,对幼儿的后续诊疗等善后问题给出了妥善处置方案,更对第一次通报引发的舆论关切——尤其是质疑的焦点问题,进行了翔实回应。
儿童的健康安全,是全社会的底线与未来所系。褐石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问题,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当地几近于无的校园食品安全防线,也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如今,真相已厘清,既要问责到底,更要警钟长鸣,切实做好“后半篇”文章,重构校园食品安全防线,防止悲剧重演。
首先,做好血铅事件的“后半篇”文章,倾情倾力、持续做好医疗保障工作是基础。根据本次通报,截至7月20日12时,247名血铅异常患儿均得到住院治疗或居家营养干预。住院治疗的235人,已完成第一疗程出院234人、在院1人。经专家组研判,治疗后血铅检测值较治疗前平均下降40.21%,治疗效果达到预期。但铅中毒对儿童的危害是多方面且不可逆的。面对无辜患儿和教职员工,唯有持续倾情倾力做好医疗保障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建立患儿健康监测档案,动态掌握康复情况,跟进做好健康管理服务,才能尽可能弥补伤害,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次,做好血铅事件的“后半篇”文章,一查到底、严肃追责,绝不姑息护短是关键。与做好善后工作同等重要的,是追责与反思。通报显示,此案相关涉案人员众多,牵涉幼儿园管理层与普通工作人员。涉事幼儿园、行业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责任全面失守、系统沦陷,涉案人员恣意妄为、不知底线。必须高举法律的利剑,对牵涉的部门和人员违规违纪违法问题深挖彻查,一查到底、严肃处理,才能彰显决不姑息护短的“零容忍”态度,真正回应社会关切。唯有让法律威严与道德良知深入人心,才能从源头上遏制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
最后,做好血铅事件的“后半篇”文章,举一反三、监管前置,重构校园食品安全防线是目标。防患于未然,有效地将监管前置,才能更好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不仅是事发地甘肃要全面排查整改,任何在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上有不足和隐患的地方,都理应举一反三,杜绝类似事件再发生。一方面,要大力推行“明厨亮灶”等技术手段,实现食品从供应商到幼儿餐桌的全链条、可视化、不可篡改的透明化管理,让违规违法行为无处遁形。另一方面,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教育、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的常态化协同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与监管合力。
江北区是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更应高度重视此次事件带来的警示。全区各相关部门和学校必须以此为鉴,时刻绷紧校园食品安全这根弦,严格落实日常监管责任,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坚决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全力保障在校学生的饮食安全,倾情守护下一代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