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虹宇
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复杂棋局中,江北正以一场深刻的“数字革命”重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生态。区综治中心以信息化建设规范化为抓手,通过数据整合、机制创新与科技赋能,构建起全域覆盖、智能高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数据织网
破解治理碎片化
走进区综治中心,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格外醒目——公安、司法、法院、信访等23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在此汇聚,经规范化梳理后形成“人、房、地、事、物”五维数据库。15万余条风险信息经智能比对、标准化分类,1万余个风险点精准落图,原本分散在各部门的“数据孤岛”,正通过规范化整合连成一张覆盖全域的治理网。
“红网蓝警”机制是数据规范化落地的鲜活注脚。穿“红马甲”的网格员走街串巷采集的信息,与“蓝制服”民警的警务数据在规范化平台上实时碰撞,催生出80万人注册的“反诈小卫士”小程序。这套经算法优化的系统,能按统一标准识别诈骗风险,配合民警上门劝阻,目前已成功拦截786起诈骗案,为群众挽回损失超800万元。“以前靠人工排查像大海捞针,现在系统精准推送线索,我们的劝阻效率提升了3倍。”观音桥派出所民警的话语里,透着科技赋能的底气。
矛盾化解领域,数据规范化融合催生了多元解纷的“江北样式”。大石坝派出所“警律调解室”联合公益律师,941起纠纷循着标准化流程实现“警法联动”快速化解;江北城派出所“三所联调”机制整合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力量,将涉企纠纷平均化解周期压缩至12个工作日。“数据按规范共享,各部门不再‘各吹各的号’,群众跑一次就能解决问题。”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了规范化整合的核心价值。
治理的温度,藏在便民服务的细节里。观音桥商业区的“24小时自助服务区”,11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按统一标准实现“刷证即办”。投身夜经济的商户王女士凌晨2点在自助终端前,轻点屏幕、刷证、确认信息,几分钟就补办好了营业执照。“以前要等工作日排队,现在随时能办,这才是真方便。”这样的“数据多跑路”实践,已让3.2万群众真切感受到数字“威力”。
智能预警
从“人找事”到“事找人”
区综治中心指挥大厅的数字法治驾驶舱内,6条跑道、25条子跑道精准捕捉社会治理脉搏。这个集成了“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访解民难”等场景的智慧平台,以规范化流程重构了综治逻辑。
智能预警系统让治理有了“千里眼”。5月31日晚,鎏嘉码头一名游客因价格问题与摊主发生争吵,触发可视对话系统报警。指挥人员通过系统远程喊话:“请保持冷静,民警5分钟内到达!”原本可能升级的纠纷,在科技介入下迅速平息。这种“即时干预”模式,依托规范化的风险处置流程,已让96%的风险隐患在2小时内闭环处置。“过去是群众报警后才行动,现在系统提前预警,我们能‘未诉先办’。”指挥中心调度员的话,道出了治理范式的转变。
数据驱动的业务流程再造,正在颠覆传统治理模式。依托“1361”架构,数据流按规范路径自动触发业务流——网格员上报的安全隐患,系统按权责清单自动分派给对应部门,处置结果实时回传。这种“事找人”的转变,让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专业力量的数字化协同,更显治理精度。区综治中心将“调解、仲裁、执行”全链条搬到线上,群众线上即可完成诉求申报。某科技公司与供应商的合同纠纷,通过该平台10天内达成和解,而传统流程至少需要1个月。
街镇联动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数字重庆建设推动三级治理中心纵向贯通,将数字赋能渗透到治理最末梢,并以规范化标准向区和街镇两级综治中心延伸,让居民感受到“看得见的幸福”。
大石坝街道的“红网蓝警”小队,用“铁脚板+大数据”破解民生难题。首创鸿恩社区的公共区域占用纠纷僵持3个月,社区民警联合网格员调取物业监控、核查产权数据,组织居民现场摆事实、讲法律,最终达成和解。石油社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时,系统收集到20余位高龄老人的出行诉求,中心调度优化工序,减少噪音和采光影响。“现在上下楼不用喘了,这电梯装到了我们心坎里。”张婆婆的话里透着满满的幸福感。
五宝镇的“141智治平台”,为乡村治理注入新动能。平台受理的65件纠纷中,从田间地头的土地边界争议,到邻里间的琐事摩擦,都能通过“一站式受理、多部门联动”快速化解。“以前村民调解纠纷要跑多个部门,现在网格员手机上报,镇里马上派人来调解。”数字化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乡村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从区级平台的“智慧大脑”到街镇社区的“神经末梢”,江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现代化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规范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数据为纽带,让治理更精准、服务更贴心、安全更可感。这场“数字蝶变”,正是江北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综治中心建设“五有”标准和“五个规范化”要求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