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孝德
磐溪,从前叫马翻溪、猪肚溪、江家堰……这些名字没有文化内涵不说,而且还只管一段,整个磐溪长约17公里,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1930年前后,当地士绅石荣廷开发磐溪,请人在溪中的巨石上写下了一个“磐”字,从此小溪便被命名为“磐溪”,后来,这个名称覆盖了全流域。石荣廷开发磐溪,使磐溪有了点小名声,真正使磐溪有大名声的人是徐悲鸿。当然,郭沫若等人也功不可没。
徐悲鸿于1937年底入住石家花园,至1946年离开,前后有十年之久。石家花园,乃至磐溪,都因为徐悲鸿而名扬四方。郭沫若与徐悲鸿过往甚密,曾两次写诗赞颂磐溪。
徐悲鸿与郭沫若于1925年就在上海认识了,彼此颇为投缘。抗战爆发后,彼此来到重庆,见面的机会就多了,感情也更深了。1945年,郭沫若有感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独裁,自撰《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呼吁成立有共产党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呼吁取消特务组织,给人民集会结社出版自由,郭沫若写好“进言”后,决定找一批在重庆,甚至在中国都有影响力的人来签名,其中他想到了徐悲鸿。为了表示尊重,他决定亲自送至重庆磐溪中国美术学院请徐悲鸿签名。
2月5日上午,郭沫若冒着寒风,匆匆忙忙来到江北磐溪石家花园中国美术学院请徐悲鸿签名。这天,他不仅给徐悲鸿带来了问候,还带来了延安的小米与红枣。在这之前,周恩来从延安过来,带来了一些延安的小米与红枣,分送给重庆的朋友,其中一份是周恩来拜托郭沫若送给徐悲鸿的。徐悲鸿收到郭沫若带来的礼物,心里异常高兴,他打心眼里感谢周恩来,如此日理万机的一个人还记得他。这天,他正生病,躺在床上,脸色发黄,当他见到好友郭沫若,并收到了周恩来的礼物之后,发黄的脸上泛起了红光。关键是郭沫若请他签名,他十分爽快地同意了。在他执笔要签名的时候,郭沫若赶紧抓住他的手说:“你可想好了,签了名之后,当局可能找你的麻烦哈。”
“先生您都不怕,我还怕啥呢?纵然前面就是枪林弹雨、龙潭虎穴,吾往矣!”“沙沙沙”他用钢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得到了徐悲鸿的签字,就会有好些热爱徐悲鸿、相信徐悲鸿的人在“进言”上签名。郭沫若高兴地说道:“悲鸿,中午我要喝酒。”
“哎呀,我怎么就把这茬给忘记了呢。”于是,徐悲鸿叫来廖静文,让她告诉厨师,中午添几个菜,还让廖静文下山到石门街上去买一瓶好酒。廖静文给厨师交代后,就自己下山到石门街上去购买了一瓶好酒——这里最好的酒就是泸州大曲。
酒买回来,菜也备好了,可惜,徐悲鸿生病滴酒不沾,于是就由廖静文当陪客。
“我可喝不来酒噢。”廖静文还没坐下,就在申明。
“不喝不喝,坐坐就行。”郭沫若赶紧解释。
廖静文坐下,就要端饭碗,郭沫若赶紧说:“杯中滴几滴,闻一闻就成。静文是贵州人吧?”
“湖南长沙。抗战后,避难到贵阳。”
“长沙人喝酒也蛮厉害的,况且还到贵阳熏陶过——”
“我可不行噢。”
“不喝不喝,抿一抿就行了。”说着,他往廖静文的杯子里倒了少许酒。
郭沫若真是劝酒的高手,让廖静文一步一步走进了埋伏圈。
廖静文的确每次举杯都是抿一抿,可能是她对酒比较过敏,结果喝得满脸发红。让一旁的徐悲鸿笑岔了气。
郭沫若喝酒历来豪爽,三四两下肚,竟然旁若无人地、眼睛半眯半睁地吟诵起诗歌来了,旁人听不清楚是什么,吟诵着吟诵着,郭沫若仿佛看见墙上挂着的那幅劲瘦的奔马,突然动了起来,他的身后,万千春潮奔涌而来,随即,他看见了百花含苞待放,刹那间变为暗夜,猛地筑声炸响,一队赴死的勇士,列队岸边,鼍鼓急敲,有战士开始在黑夜里移动、移动……突然,灵感乍现,他抓起桌上的毛笔,来不及磨墨,沾上砚台里的残墨,“欻欻欻”地写了起来,不一会儿一首诗跃然纸上:
豪情不让千钟酒,一骑能冲万仞关。
仿佛有人为击筑,磐溪易水古今寒。
徐悲鸿看罢连声叫好,廖静文在一旁也跟着鼓掌。
此诗后来流传甚广,但解读者往往忘记了此诗写作的背景,因而,解读起来只看到了他勇敢的一面,忽略了他愿与《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签字者共赴国难,即使是死亡也不能让他们却步的信心与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