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条江的奔腾,一座城的精神灯塔

——写在川江航运文化园开园之际

  本报评论员

  8月15日,北滨二路。昔日的民生机器厂旧址,迎来了新生——川江航运文化园庄严启幕。各界代表齐聚江畔,触摸纤绳的勒痕,聆听穿越百年的号子,凝视卢作孚“三段航行法”的智慧地图。这不仅仅是一座场馆的开放,更是一次对城市根脉与民族精神的深情叩问与集体致敬。

  川江的记忆,是这座城市最深刻的烙印。1400平方米的核心展览《奋楫川江》,铺陈着大江的壮阔史诗。逼真的纤夫群雕与可触摸的纤绳,无声诉说着“白日里千人拱手,夜晚来万盏明灯”的码头沧桑。这记忆,在民族危亡的烽火中淬炼成金。1940年秋,卢作孚指挥的“宜昌大撤退”,一场惊心动魄的“中国敦刻尔克”!民生公司以26艘轮船、2000余木船,在日寇狂轰滥炸与枯水绝境中,抢运出3万民族精英、9万吨战略物资,保住了抗战命脉。展览中倾斜墙体上悬置的物资箱,凝固着千钧一发的历史瞬间,其无声的震撼力,直抵人心。

  “坚韧、忠勇、开放、争先”——这融入城市血脉的精神特质,正是川江魂魄的生动写照与时代回响。纤夫脊梁上的血痕,卢作孚“股票交给国家”的赤诚遗嘱,首位女船长王嘉玲泛黄的航行笔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命运,在此与深沉的家国情怀紧密交织,共同编织起一部荡气回肠的江河史诗。这份共鸣,关乎认同,更关乎传承。

  川江,是铭刻民族救亡图存壮举的烽火航道。它见证了民族实业救国的壮烈篇章:民生公司运送270万川军出川抗战,117名员工殉国,16艘轮船沉没江底;金陵兵工厂溯江西迁扎根江北,薪火相传,从“长江牌”吉普到领跑“重庆智造”的长安汽车,工业的基因与创新的血脉在此延续不息。

  选址民生机器厂旧址建设文化园,本身就是一段历史的庄严续写。它被定位为“重启城市记忆的文脉工程,守护抗战精神的爱国工程”。这一选择,赋予了文化园无与伦比的历史纵深和精神重量。它并非追逐喧嚣,而是为了守护一段不容忘却的共同记忆,为城市树立一座精神的灯塔。

  川江的澎湃活力,在于其精神能量的永恒转化。文化园以“激流江舟”为理念,融合非遗川江号子、诗词画作与前沿科技,打造“行进中的舞台”。其深层价值,在于为“两江四岸”核心区注入独一无二的文化灵魂和精神动能。当朝天门大桥的车流与万吨巨轮的汽笛交响,我们看到的,是历史精神在时代脉搏中的有力跳动。

  江北区正以川江文化为纽带,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深化与宜宾、泸州、宜昌等沿线城市的协同;以中国长安汽车、寸滩宜居宜业现代新城等为支点,探索“航运+工业+文旅”的融合创新。川江航运文化园的建成,正是江北文化赋能发展的生动实践,印证着文化底蕴向经济动能转化的广阔前景。

  川江航运文化园,矗立于江北这片铭刻烽烟与奋斗的热土。在这里,奔涌的历史长河、先辈不屈的呐喊,以及“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变得真切可感。它昭示着一个深刻的命题:一座英雄之城的永续发展,必有其深植于历史的精神根系作为支撑。

  这,正是川江航运文化园不可替代的意义——它守护的,是融入民族血脉的集体记忆;它激活的,是驱动城市前行的精神密码;它铸就的,是一座英雄之城面向未来的、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2024年度重庆市区县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出炉~~~
~~~
陈德川检查郭家沱街道锣旗寺社区市级防洪薄弱点防汛备汛工作~~~
~~~陈德川主持
~~~
~~~
~~~——记者沉浸式打探川江航运的文明密码和时代脉动
~~~——写在川江航运文化园开园之际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4版:抗战岁月·江北印记
报头
排名全市第1 江北实现“四连冠”
陶世祥陈德川走访慰问抗战老战士
落实落细防汛防灾硬措施 把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区政府召开第133次常务会议
电波穿越上甘岭
川江航运文化园今日开园
江水东流终入海,吾辈前行永不休
一条江的奔腾,一座城的精神灯塔
1—7月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