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川江航运文化园于今日在我区正式开园。
该文化园的核心是1400平方米的常设展览《奋楫川江》。展览以科技为桨、文化为舟,创新运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VR)、全息影像等技术,通过“古川江纤夫影”“江门开轮机响"“赤子心实业家”“烽火中脊梁擎”“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五大篇章,全景展现川江航运变迁、民族工业西迁壮举及卢作孚运输救国的赤子情怀。
下面,请跟随记者一起,沉浸式感受川江航运的文明密码和时代脉动。
航运文化园
一 古川江纤夫影
历史时期的川江与航运
先秦时期的独木舟已在川江劈波斩浪,唐宋商船载着蜀锦盐巴顺流东下。展厅里,北宋《蜀川胜概图》以188处墨笔标注,勾勒出古代巴蜀的航运网络——长江如巨龙贯穿蜀地,千帆竞发的盛景跃然绢上。清代《渝城图》则凝固了重庆“九开八闭十七门”的军事智慧,闭门藏兵、开门通商的设计,见证着这座江城与航运共生的基因。
一组泛黄的老照片揭开19世纪末的峡江记忆:英国摄影师镜头下,崆岭峡瀑布如白练垂空,纤夫们匍匐在落差达7米的乱石滩上。正是这样的绝境催生了川江号子——当展厅里响起“呀嗬嘿!拖过险滩把命拼!”的嘶吼,游客拉动纤绳体验装置时,手掌的灼痛感瞬间接通历史:每寸纤绳丈量的不仅是航道,更是巴渝人“踏穿顽石走惊涛”的筋骨。
二 江门开轮机响
从被迫开埠到航运兴起
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英国商船“固陵号”首闯川江的汽笛,刺破了千年帆影。展厅内巨轮冲破墙壁的造型,裂痕中嵌着当年列强绘制的租界地图:南岸王家沱日租界、朝天门英商仓库,殖民印记如刀刻斧凿。
民族资本在夹缝中倔强萌发。1908年周善培创办川江轮船公司时,官股四成的设计暗藏深意——既要借官府威势抵御洋商,又要保商贾活力。更富戏剧性的是英国人蒲兰田的“破冰”:当他驾驶“先行号”首航渝宜段,重庆百姓围观洋船时爆发的欢呼“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船!”竟成了民族航运业的启蒙宣言。1923年,江北人杨宝珊编纂的《最新川江图说集成》用毛笔绘就水文图,将西方测绘术融入本土经验,夺回被垄断的航运话语权。
三 赤子心实业梦
卢作孚与民生公司
1926年7月23日,“民生”轮首航合川至重庆。这艘载重仅70吨的小火轮,却承载着卢作孚“实业救国”的宏图。他创造的调度奇迹令人叹服:根据渝合线单程7小时、渝涪线10小时的航程差,让“民用”“民望”“民生”三船在两条航线上无缝衔接,月运量激增四倍。
青草坝的民生机器厂则是奇迹的引擎。抗战烽火中,船厂工人用火车弹簧改锻船用曲轴,以桐油石灰填补船体弹孔。1939年建造的“民武”轮下水时,船台旁还架着高射机枪——日军27次轰炸留下43处弹坑,工人们却交出19艘新船的答卷。展厅里泛黄的厂歌手稿,记录着作家李劼人应卢作孚之邀创作的词句:“铁锤震醒长江浪,热血铸就救国舱。”
当1935年卢作孚以5000元购得英商沉船“万流”轮时,外商讥笑“中国人只会捞废铁”。民生厂工程师张干霆带人潜水百次测绘,最终将千吨巨轮改造为川江最大货轮“民权”号——更名时刻,宣告着航权回归。
四 烽火中脊梁擎
战时川江航运的使命担当
1938年秋的宜昌码头,9万吨军工设备堆积如山,三万名待撤人员望江兴叹。展厅内25度倾斜的危墙装置,钢板缝隙透出当年《大公报》标题:“宜昌告急!国之血脉危在旦夕!”
卢作孚的三段航行法展现绝境智慧:主力船在宜昌至三斗坪60公里航段昼夜往返40趟;中型船接力转运至万县;精选的“民本”“民权”轮则直闯巫峡。最惊心动魄的是运送金陵兵工厂万吨水压机——为过夔门险滩,船员拆解船顶桅杆,纤夫在悬崖拉纤挪移三昼夜。当最后一批故宫文物箱装船时,日机炸弹在江面炸起十米水柱,押运员用身体覆盖文物箱的瞬间被战地记者定格。
40昼夜奇迹背后,是民生公司116名船员殉职、69艘船沉没的代价。英国学者在《长江1938》中写道:“敦刻尔克撤退依靠国家机器,宜昌大撤退的发动机,却是卢作孚衬衫口袋里那张手绘的航行时刻表。”
五 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
川江航运的现代化跨越
朝天门大桥的霓虹倒映江面,与展厅里1958年的老照片形成奇妙对话——毛泽东站立“峡江”轮甲板眺望三峡,掌舵的莫家瑞曾是民生公司的服务生。这位“大引水”退休前将川江300处暗礁制成航标图,其弟子王嘉玲1976年成为首位川江女船长时,师傅赠她的见面礼是30斤重的《川江礁石图谱》。
新时代的川江翻开双核驱动篇章。新央企长安汽车在江北建新东路落户——前身正是宜昌大撤退西迁的金陵兵工厂,车间里陈列着1958年第一辆“长江牌”吉普车与新能源车的接力。西部陆海新通道更让重庆从腹地变枢纽:渝黔桂运河使西南货物出海缩短1200公里;中欧班列“渝新欧”钢铁驼队,将长安汽车运抵德国杜伊斯堡只需15天。2023年,果园港智能码头启用,无人集卡穿梭于集装箱森林,当年纤夫号子回荡的江岸,如今北斗卫星正指引万吨巨轮夜航。
当文化园响起童声朗诵《奋楫川江》,玻璃幕墙外货轮鸣笛相和。从纤绳磨出的深槽到5G智能航标,从“三段航行法”到“一带一路”节点,川江航道始终是中华民族开放争先的精神刻痕。正如卢作孚1939年在民生厂动员会上所言:“江水东流终入海,吾辈前行永不休。”这奔涌千年的川江,仍在为新时代注入破浪前行的永恒动力。
记者 宪杭/文 图片由 区文旅委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