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孝德 赵倩
一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决策者都清醒地意识到,中日之间迟早有一仗!因此,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备战。1935年,国民政府秘密地做了一个调查——中国有多少门大炮?
结果触目惊心。“……其炮兵共拥有567门炮……除过于陈旧的火炮110门未列入正式编制外,将现有堪用的457门炮,编成两团制的独立炮兵旅4个,独立团5个,独立营4个,以及第27师炮兵团的3个营……”这457门炮,应该是大炮——按当时的划分,也就是57毫米口径以上的炮,不包括迫击炮和小炮。真是少得可怜!
而日军甲种师团(如进攻平型关的坂垣第5师团),下辖4至9个步兵联队(团)及1个野炮联队,兵力达2.5万人,拥有火炮120门,包括54门75毫米野炮,12门105毫米榴弹炮等,且每个步兵联队还有300余人的炮兵大队,拥有数十门迫击炮和反坦克炮。
虽然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要改变,谈何容易!当时中国的大炮生产能力有多大呢?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自制(事实上只应称之为仿制)炮的产量大抵为:上海兵工厂月产七五山炮6门;南京兵工厂年产八二迫击炮1800门,炮弹15000发;汉阳兵工厂月产七五山炮2门,八二迫击炮107门;巩县兵工厂月产七五山炮炮弹250发,一零五榴弹炮炮弹250发。如此的产量简直可以说微不足道。
时任兵工署技术司炮兵器材科科长的庄权看到这份报告之后,连夜写了《75毫米野炮100毫米轻榴弹炮设计与制造计划书》交给上司。他的观点强调可操作性,因此,他以改选汉阳兵工厂炮厂为重点,使之能修炮,并能造新炮。他的报告惊动了上层!最初的命令是“照准”!指示还没传达到兵工署,上司便改变主意了,两度致电新任兵工署署长俞大维,立即建新厂,并且一定要在1936年以前完成制炮厂及炮弹厂的建设。
形势逼人,急于星火。
庄权立即着手,一边草拟炮厂及炮弹厂建设规划,一边差人选择炮厂地址。严格来说,“株洲兵工厂”是从1936年2月10日的批复开始的,当时的批复是:“准予建设,并迅即着手筹备具报。”据此批复,庄权草拟出了株洲兵工厂的蓝图——建设新炮厂,制造七五野炮及十公分榴弹炮;建设炮弹厂,制造二公分高射炮弹:建设枪弹厂,制造步机枪弹。
面对战争,一个国家最舍得的就是添置武器,即便是砸锅卖铁也得干!
1936年3月14日,株洲炮厂进入筹备阶段,由炮兵器材科科长庄权负责。4月1日,兵工署技术司炮兵技术研究处(简称炮技处)在南京成立,任命庄权为处长。因为株洲兵工厂处于筹备阶段,所以,就以炮技处一名代之。
株洲兵工厂,最终选定在董家塅建厂,征地5439亩,在当时是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然而,战争的枪声响了!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炮技处由南京迁往株洲。从建造一个炮厂到生产出炮来,那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时间!然而,战争才不惯着谁呢。枪声响起之后,要武器、要炮弹、子弹,要各种物资……鉴于炮技处有制造子弹的设备,于是兵工署火速命令炮技处制造子弹,供应前方。
1938年1月,炮技处搭起临时工棚,安起机器开始生产子弹。炮技处生产的子弹,底部有一个双环标志,这个标志也是未来兵工署第十工厂的标志。同年4月,兵工署命令炮技处将制造子弹的机器火速运往重庆,筹建第25工厂。
炮技处在国外订购的制炮机器与配件,因战争而无法运输。于是,1938年3月1日,庄权便安排专家拿上新设计的炮图到国外去监制大炮,原本是与奥地利签订的制造合同,结果去了后才知1938年3月13日奥地利已经被德国吞并,成了德国的东方省,只好与匈牙利皇家国立钢铁机器厂重签合同,继续试制。庄权前往欧洲后,处务由龚积成代理。
1939年夏秋之间,在匈牙利,按照设计图纸制出新炮,一射击便翻跟头,只得修改。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虽未爆发,但压抑的氛围已让人快窒息了。庄权带去的专家哈德曼等人竟悄悄地溜走了。1939年9月1日,德军向波兰发动侵略;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庄权等只得回国。所制的新炮,据说交英国轮船运回,该船在途中被德军鱼雷击沉。
兵工署第一次组织设计野炮和榴弹炮,以完全失败而告终。
二
回头再说国内的事。日军入侵后,战火迅速由华北燃烧到华中地区。武汉告急,兵工署决定放弃株洲兵工厂建设计划。1938年6月1日,炮技处奉令西迁重庆,在江北县石马河空树沱征地1600余亩,另建新厂。
1938年9月8日,炮技处正式迁入重庆江北空树沱新厂。
查《重庆市地名词典》,空树沱为嘉陵江北边一河湾,“曾有多棵空心麻柳树,得名空树沱,后谐音雅化今名。历为渡口。”所谓今名即忠恕沱。空树沱本是河边的地名,后来用来泛指第十厂所在的区域。
十工厂所在区域,东靠猫儿石,西止瓦厂嘴,北面是龙脊山,南面是嘉陵江。它与猫儿石相邻的地方,有一条深沟,名曰老虎沟。十工厂就是看中老虎沟便于隐藏,才选中这里的。此沟颇深,一个壮汉从沟东下去,到沟西起来,大约要三四十分钟。从历史资料推断,当时这一带应该是林茂树密,这才有可能在1939年11月以“忠恕林场”作为代称。
炮技处迁重庆后,主要任务是制造20毫米及37毫米炮弹。经过赶建厂房,安装机器,至1939年4月,大部分设备已安装完成,但制造炮弹的重要材料尚滞留在仰光、昆明等地,不能投入生产;于是便利用现有人力、物力,生产抗战急需的TNT炸药包、雷管,并为兵工署所属各厂加工零件。
1941年1月1日,炮技处改编为军政部兵工署第10工厂,庄权任厂长,时有员工1083人(职员228人、工人855人)。7月1日,经兵工署核定,管理机构设办公厅、工务处、会计处、职工福利处、土木工程处、统计科和购置科。工务处下设铜壳、弹头一、弹头二、引信、压制、光剂、装配、工具、木工、水电等10个制造所。
1941年4月4日,第一批苏罗通20毫米曳光榴弹1400发试制成功,正式投产。同时,工厂的防空洞工程大部分完成,为避免日机空袭,从5月开始,先将弹头部,工具所机器陆续迁入洞内安装生产。7月23日,生产出苏罗通20毫米榴弹5000发,由于该弹的离心子材料靠国外进口,抗日战争爆发后,材料来源断绝,经工厂自行研制,获得成功,质量赶上了进口离心子材料。1942年4月30日,第一批欧力根20毫米榴弹1万发试制成功,5月19日,苏罗通37毫米榴弹5000发试制成功,12月15日,苏罗通37毫米破甲榴弹试制成功。这些武器在当时都是先进武器,第10工厂配合试制炮弹成功,就意味着中国有反坦克炮了。这些炮弹的试制成功,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抗战。苏罗通,真正的技术是德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武器生产、限制德国军事装备生产,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就跑到瑞士成立了一家公司:苏罗通,研制、生产武器。这事当然是后来才知道的。苏罗通的产品,无论是苏罗通20毫米机关炮,还是苏罗通37战防炮,都是那个时代顶尖的炮,它们都可以打穿日寇坦克的装甲。
1942年5月,兵工署下令筹造法式布朗德60毫米迫击炮及炮弹,信号弹三种产品。从此,第10工厂一面生产已试制定型产品,一面又试制新产品,并逐步将主要力量转向生产新产品。1943年2月21日,第一门60毫米迫击炮试制成功,12月20日,改良60毫米迫击炮弹引信设计试制成功,使此项炮弹能投入大量生产。
1944年,兵工署获得由美军于欧洲战场缴获德军新式兵器照片一幅,该厂根据该照片和超口径炮弹原理,设计试制超迫击炮及炮弹,1945年2月,制成样炮一门,炮重43公斤,弹重7.5公斤,初速74.4米/秒,最大射程650公尺,可侵彻厚度10毫米钢板20块。
10厂1939年至1945年出品的产品有:苏罗通20毫米炮弹40.7万发,欧力根20毫米炮弹11.43万发,苏罗通37毫米炮弹26.14万发,60毫米迫击炮2770门,60毫米追击炮弹77.101万发,信号弹6万发,各种雷管89.9万支,TNT炸药包170.3万个,擦枪器具15.9万套。
1945年抗战胜利时,该厂员工人数为2680人(职员393人、工人2287人),有各类机器设备712台。月产能力为:20毫米和37毫米炮弹5000发,60毫米追击炮150门,60毫米迫击炮弹5万发。
看看这些产品,你就知道第十工厂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家出过多大的力!
三
1945年10月,庄权奉命赴东北区担任接收各兵工厂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由兵工署第50工厂厂长丁天雄兼代厂长。1946年4月16日改名为第50工厂忠恕分厂。7月1日,启用第50工厂忠恕分厂厂名,1946年上半年,资遣员工700余人。
丁天雄,浙江余姚人,毕业于德国勃来司劳工科大学,著名兵工专家,曾任兵工署弹道科科长、弹道所所长、汉阳兵工厂厂长、第25工厂厂长、第50厂厂长等。
许多年过去了,重庆兵工研究学者,曾说:抗战时期,大批兵工厂迁渝,使重庆不仅成为大后方的兵工基地,也成为中国火炮的生产基地。在内迁重庆的13家大型兵工厂中,炮厂员工约1.5万人,生产的火炮主要有60、82、120毫米迫击炮和37战防炮、75步榴炮、100榴弹炮等,重点厂家包括兵工署第10工厂(兵工署炮技处),第21工厂(金陵兵工厂)和第50工厂(广东第二兵工厂),3家工厂8年共生产火炮1.5万门,炮弹598万颗。
抗战期间,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火炮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开始崭露头角。阿南惟几率4个师团来犯,声称“要到长沙过新年”。然而,由于新墙河至长沙的道路被彻底毁坏,日军仅能用马匹驮来不多的山炮和平射炮。中国守军将重庆制造的重炮放置岳麓山上,予日军以毁灭性打击,“这次会战消灭的日军比台儿庄多几倍,10万川军作战勇敢,重庆的兵器作用巨大,以至日军多年不敢再犯长沙!”此次战争共击毙打伤日军5万余人,俘虏139人。这是自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盟国的第一次大捷,引起强烈的国际反响,为拯救民族危亡作出了贡献。
据老兵杨克南回忆,最痛快的是滇缅战场,“我当时所在的第8军,60炮已装备到连队,每连4门,火力超过了日军。”事实是,为反攻滇西日军、打通滇缅公路,20万远征军配备的上千门重庆火炮,无论在松山、腾冲、龙陵、芒市、遮放、畹町,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是重庆兵工人的骄傲!”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