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义务教育阶段严格坚持“免试就近入学”与“公民同招”,所有学校不得以奥数、面试等形式选拔学生——近日,重庆在推进教育公平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项举措不仅是一次招生机制的调整,更是对教育生态的有力净化,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教育必须告别“掐尖”乱象,真正回归育人的本源。
“掐尖”招生,扭曲了教育的本来面貌。曾几何时,以奥数成绩、竞赛证书为依据的选拔模式,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不仅加重学生负担,更违背义务教育公益属性。它助长了“教育内卷”,让家庭陷入无休止的竞争焦虑,也使部分学校偏离“有教无类”的宗旨。重庆果断叫停各类变相考试,正是对教育异化的坚决纠偏,还原了义务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底色。
“公民同招”,让每所学校都能公平起跑。过去,部分民办学校依托“掐尖”建立升学优势,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公民同招”从制度上杜绝了学校“选学生”而非“教学生”的倾向,推动公、民办学校在同一起点上比拼教学质量、育人能力,而不是生源质量。这是一次深刻的机制重置,引导教育竞争回到健康、理性的轨道。
政策落地,为焦虑的家庭卸下重担。当教育被简化为“抢跑”与“筛选”,孩子失去童年,家长疲于奔命,形成全社会的“教育焦虑链”。重庆的政策切断了考证与入学之间的功利链接,是对“剧场效应”的有力干预。这不仅让孩子成长回归正常节奏,也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释放出积极信号。
系统推进,筑牢教育公平的坚实根基。告别“掐尖”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构建支持人本教育的生态系统。要大力推进资源均衡,通过教师交流、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提升整体质量;要遏制“学区房”炒作,防止公平政策被资本稀释;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更须强化监督执行,确保政策落地不变形、不走样。
教育的初心,是点亮每一个不同的生命,而不是筛选少数“优胜者”。只要我们坚持方向、系统推进,就能在不断改革中接近育人的本真。让教育回归从容,让孩子回归成长——这不仅是政策的期待,更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