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区创新构建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家-校-医”联动 筑牢“心防”工程

  本报讯 (记者 赵倩)记者日前从区卫生健康委获悉,自2019年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我区结合区情实际,通过整合力量,多措并举,突出特色,努力探索建设江北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筑牢“心防”工程。

  全区先后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开展多部门调研,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解决方案,明确工作措施。10个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江北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江北卫发〔2019〕210号),并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部门及街镇平安建设考核指标。

  通过三年的建设,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政法卫生双牵头、多部门齐抓共管、镇街配合、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单位家庭尽责尽力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起“区—部门—街道”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管理体系。

  全区上下联动

  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镇街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全区12个镇街126个村社全部设立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100%,形成了镇街中心、村社站点的上下联动工作格局。近3年,各镇街心理健康讲座、宣传达522场次,居民心理健康筛查129430人次,发现有心理问题的群众1912人次,转介84人次。

  “家-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区政府把“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2021年十大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全区57所中小学校全部设立心理辅导室,建成率100%。现有专(兼)职教师157人,每学期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师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联合开展2019—2020年字水中学心理救援演练、2020年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培训和实训试点等多项心理健康促进活动。

  区级医疗机构心理门诊诊治能力提升。通过试点,我区2家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均开设心理门诊,开设率为100%。8家二级综合医院设有心理门诊,建成率为68%,临床医务人员将心理服务融入日常诊疗活动,医患矛盾明显减少,医患关系有效改善,三年来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接诊6038人次,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心理咨询接诊60599人次。四是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全区现有社会心理咨询机构224家,其中专业社会心理咨询室43家,专职工作人员800余人。通过试点,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为辖区镇街社区和单位家庭等提供了优质专业价廉的心理服务,部分社会机构主动走进镇街社区参与服务,年服务量达5万余人次。

  做实做好“天使在线”服务。自2012年我区开通免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天使在线(023-67995995)以来,16名专业人员坚持24小时热线接听服务,近三年累计接听危机热线2545人次,危机干预队伍能力进一步提升。

  开拓特色模式

  亮点工作推陈出新

  着力关注妇女儿童群体。区妇联打造江北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该中心定位为全国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重庆市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组建“专家队伍+社会组织+志愿者”50余人的团队,利用网上微课、线上直播等形式,讲授家庭教育心理知识200余场,服务群众5000余人;通过“江北姐妹”微信公众号,发布心理知识、家庭教育知识100余期;设置3条24小时热线,接听心理热线300余个、法律热线100余个。

  创新探索联动服务模式。五里店街道打造1个街道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14个社区心理咨询工作室;采取“1+3”联动服务模式,即心理疏导干预(站点)和矛盾化解(综治)、法律援助(司法)、帮扶救助(民政),加强重点人群的管理救助。五宝镇以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为重点,运用细化精度、提升高度、释放温度、拓展广度和挖掘深度“五维度”工作法提供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区医保局~~~
全市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我区举行~~~
我区创新构建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江北城街道~~~
~~~
~~~警方提醒:匿名包裹需警惕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专题
开展“生育津贴办理一件事”宣传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家-校-医”联动 筑牢“心防”工程
为特殊群体撑起“暖心伞”
孩子“不开心”是抑郁症吗?这些“常见的忽视”需警惕
大闸蟹还是大“诈”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