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不开心”是抑郁症吗?这些“常见的忽视”需警惕

儿童家长现场向专家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记者 赵倩 摄

  记者 赵倩

  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现代青少年儿童主要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记者就此采访了江北区第二人民医院(江北区精卫中心)院长陈登国,为广大家长朋友释疑解惑。

  陈登国表示,现在青少年儿童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抑郁症。孩子生病,对于父母是压力,甚至是心理创伤。但是,父母不能“讳疾忌医”。常见的忽视,源于父母不懂什么是抑郁,也不知道如何判断。当谈到如何识别抑郁或抑郁症时,人们时常把抑郁症与“不开心”联系起来。大多数典型的抑郁症患者确实会表现出整天闷闷不乐、悲伤易哭,但是仅仅依靠这一特征,并不能让我们具备可靠的识别抑郁症的能力。

  我们还需要了解更多典型或不典型的抑郁症表现

  第一,抑郁症的典型表现有情绪低落易哭,情感平淡麻木,情绪易怒,兴趣或愉快感下降(原来喜欢的事情都不感兴趣了),认知功能受损(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变差、思维迟钝、犹豫不决,严重的伴有幻听、幻视、妄想等),易疲劳(没做什么事情或者做一点事情就感觉累),食欲和性欲减退(伴随着短时间内体重快速下降或者青少年明显达不到与年龄相符的体重),早醒、失眠或嗜睡,过度自我否定或自责,自杀念头或者自伤行为等。

  第二,抑郁症还有一些不典型的且很容易被误解的症状表现,尤其是表现在身体上的抑郁症状,比如头晕、头痛、胸闷、胃不适、耳鸣、胀气、抽搐、早醒、嗜睡等。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身体出现了问题,而找内科、外科治疗,一旦检查不出问题,父母或老师就会怀疑是装病。

  第三,还有的青少年抑郁伴随着一些让人费解的“问题”行为,比如咬指甲、扯“倒签”、偷东西、多动、冲动、爱撒谎、拖延、囤积、洁癖、懒散、自伤自残、痴迷恋爱、暴饮暴食、烟酒用量增加、回避人际接触、不合群、眼神回避、频繁发生关系冲突、过度自我牺牲或讨好别人等等。这些表现容易被视为道德品行问题,实质上背后可能是抑郁问题。

  人们在理解青少年抑郁时有三大常见盲区

  陈登国表示,由于以上误解,人们常常不能很好地识别身边人的抑郁,以至于某一天发生悲剧时,感觉到非常突然、错愕。“微笑抑郁”就是不典型抑郁中的典型。人们在理解青少年抑郁时有三大常见盲区:

  第一个盲区与对“抑郁症状”的误解有关。我们在前面谈到一些典型和非典型的抑郁症状,常被人误解。比如抑郁的青少年可能表现出记性很差,反应迟钝,易疲惫,而被身边的人认为是懒惰、笨。同时,抑郁的青少年还可能会以回避社交、拒绝上学或者沉迷游戏作为解决抑郁情绪的方式,让身边人觉得他们不合群、不懂事,这些症状都会影响学习成绩。当老师和家长不理解抑郁对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影响时,就可能聚焦于越来越糟糕的学习成绩,对其进行说教、批评、惩罚等回应,而不是关注背后的抑郁。这很容易让青少年感觉到“被忽视”或者“不被理解”,进而拒绝和父母沟通,陷入更深的孤独,强化着抑郁。

  第二个盲区是对表面“症状”的关注胜过对深层“原因”的思考。面对一个抑郁的人表现出来的“异常举动”或者“奇葩行为”,人们时常是作评价,并且站在道理或者道德的制高点要求他们改变,而不会思考到底这个人身上发生了什么,让他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第三个盲区与对“抑郁病因”的误解有关。有时候,人们也会思考抑郁,或者找寻抑郁症状的“原因”,但是偏差太远。比如:人们要么把抑郁症等同于普通的不开心,要么把抑郁症污名化地等同为精神病,或者认为只有那些心理脆弱的人才会抑郁。事实上,只要压力够大,再坚强的人都可能因为身心耗竭而陷入抑郁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说正处于抑郁状态下的人是脆弱的,但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会抑郁是因为其心理脆弱。这好比身体素质差的人更容易感冒,但感冒的人不一定身体素质差。

  及时正确干预很重要 不要只是嘴上说说

  一个人如何理解抑郁会影响到其解决抑郁的思路,所以“理解环节的忽视”会进一步体现到“干预环节”中。

  第一,对于抑郁症的识别,江北区心理健康促进中心的平台上设有公益智能云心理测评码。它是一个用于粗略评估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测评问卷,手机扫码即可自主测评。

  第二,在识别出可能有抑郁后,请及时寻求进一步的系统专业评估。建议首选医院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做评估。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师的区别之一是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可以评估和做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但是只有精神科医师才具备确诊抑郁症和提供药物治疗的执业资格,二者是紧密协作的关系(因为大多数典型的抑郁症最理想的干预方案是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对此,“江北区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公众号中有重庆市主要公立心理卫生机构的信息,可以就近选择。

  特别提醒:当发现某个人可能抑郁时,不要只是说“你去医院看看”,最好把了解的具体的权威医疗信息告诉他们,或者陪他们找医生。

  怎么样让有抑郁症状的孩子更快好起来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很多很多。陈登国特别强调:要学会设身处地理解抑郁的青少年,尽管做到这一点很难。心理医生会认真倾听一个人自己的经历,再做分析,启发人……会感同身受地理解一个人;抑郁的孩子有两种需求:“被人理解的需要”和“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需要”。这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希望带给抑郁症患者的“精神食粮”。

  建议与青少年工作的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师一定要重视对父母的沟通工作,比如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问题,减少“误解”。有些父母“问题”很突出,这些父母正好也是在用她的相处过程,展示他们是在如何让孩子不舒服的,甚至是怎么让孩子“出问题”的,这也是一件需要用专业理解和应对的事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区医保局~~~
全市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我区举行~~~
我区创新构建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江北城街道~~~
~~~
~~~警方提醒:匿名包裹需警惕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专题
开展“生育津贴办理一件事”宣传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家-校-医”联动 筑牢“心防”工程
为特殊群体撑起“暖心伞”
孩子“不开心”是抑郁症吗?这些“常见的忽视”需警惕
大闸蟹还是大“诈”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