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苦寒梅香:杨秉荪四弦和鸣蟾宫折桂

  杨秉荪

  1979年,杨秉荪(左)与小泽征尔(中)在北京合影

  邓颖超为育才学校音乐组题词:“以歌声唤起大家”

  育才学校音乐组大合唱

  姜孝德

  杨秉荪(1929—2017),湖北武汉人。中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曾担任中央乐团首席小提琴。1939年被选入育才学校社会学组,后转入音乐组。曾在观音桥跟黎国荃学演奏小提琴。1957年毕业于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1983年被授予匈牙利柯达伊纪念章及证书。创造有不少音乐作品。

  在抗日战争时期,江北的观音桥成了中国的音乐重镇,它的第一步是从中华交响乐团开始的。因为有中华交响乐团,便吸引来了育才学校音乐组。

  杨秉荪第一次踏上江北观音桥的土地是在音乐组搬来观音桥之前。那时,育才学校音乐组几个学弦乐的同学每周都要到观音桥黎国荃老师家里学琴。几个同学上完课,早已过了午饭时间。黎老师很大方,招呼同学们到街上的馆子去,一人一碗麻椒小面。同学们个个吃得满头大汗,都觉得观音桥的麻椒小面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食物。后来,同学们盼望到观音桥上课,有一半盼的都是那碗麻椒小面。这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食物供应非常紧张。

  杨秉荪是个难童,育才学校招生之时,老师在第一保育院选择了他。最初,他是社会学组的。可是他热爱音乐,一有空就跑去看音乐组的同学上课。老师发现了,就随手在钢琴上弹了一组音让他唱,他竟然完整地唱了下来。老师很惊讶!不久,他就从社会学组转到了音乐组。

  1942年10月,育才学校音乐组从合川迁到了江北观音桥,对13岁的杨秉荪而言,他发现观音桥的另一样东西比麻椒小面更吸引人,那就是黎国荃老师给他上课。黎国荃是小提琴演奏家,当时是中华交响乐团的首席。在黎老师的教导下,杨秉荪刚学了八个月就开始上台演奏,琴声一响,技惊四座。1945年2月,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来到观音桥,发现了这个小家伙真是拉琴的料子,很有悟性,于是悉心指导。杨秉荪从老师们那里知道了马先生的名气,他非常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这一时期,他发疯式地拉琴,每天一般都要拉十个小时左右。有名师指点,学生又肯用功,进步很快。

  有一天,育才的同学高嘉贺来看他,看到他下巴上因拉琴而形成的紫色硬皮,都觉得害怕。高嘉贺说:“我以前还想学拉琴,看到你这个样子,我再也不想拉琴了。”杨秉荪哈哈一笑:“没那么可怕。音乐带给你的欢乐,会让你忘记一切。”

  有名师指点,再加上勤奋,他与杜鸣心、陈贻鑫被人称为“育才三大音乐才子”。有同学玩笑地说:“杨秉荪那把琴上有任光老师的灵气,谁拉,谁就可以成为小提琴家。”杨秉荪用的琴,是任光老师走时留下的。任光老师是著名的作曲家,他那首《渔光曲》后来成了20世纪的经典歌曲。唉——可惜任老师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了,他没有等到杨秉荪成为中国著名小提琴家的那一天。

  音乐组每个同学的大进步,构成了音乐组的大进步,也使他们每周的演出变得格外精彩。一个外国朋友在1944年11月2日的《回忆1945年重庆育才学校》一文中如此描述:“我到广播大厦去听育才管弦乐队上演的每月音乐会。节目全是门德尔森的。这些年轻的学生演奏得很优美。我为他们这么年轻吃惊。露丝介绍我和学校的创办人陶教授——一位著名的人士相见。他约我去参观他办的学校,这是我非常渴望着去的……昨天我渡过嘉陵江到育才的音乐组去了。整个组在乡间只占几间简单的房屋。他们为我们作了演出:管弦乐、合唱和弦乐的重奏。第一小提琴杨秉荪有非凡的才干。我对音乐组主任黎国荃的活力和热心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给他和聪明的女儿照了一张相。”

  1945年,马思聪在育才学校音乐组挑选了杨秉荪等几名优秀学生,打算将他们送到法国去留学。为此,他还带着这些孩子去拜见法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官员,那官员听了孩子们的演奏赞不绝口。只是,当时的法国刚刚结束二战,无力接待这些孩子,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杨秉荪在观音桥的时候,不仅要跟黎国荃学小提琴,还要跟范继森学钢琴。因而,他的音乐修养是很全面的。观音桥为杨秉荪的成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他到上海、到匈牙利接受名家的指导,终于成了非常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专题
磨砺锋出:汤重稀独手谱出时代强音
苦寒梅香:杨秉荪四弦和鸣蟾宫折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