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磨砺锋出:汤重稀独手谱出时代强音

  汤重稀

  晚年汤重稀行军礼

  汤重稀歌曲选集《不见英雄花不开》封面

  姜孝德

  汤重稀(1934—2023),重庆长寿新市人。知名作曲家,一等革命伤残军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少年时就读于重庆江北城米亭子小学和江北中学。1949年12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文艺大队,后调入十二军文工团乐队。1951年3月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1953年1月负伤致残。1953年6月发表第一首歌曲,尔后陆续发表了歌曲《不见英雄花不开》《龙溪河上歌声飞扬》等300余首,乐曲有《嘎达梅林》《春来早》等10余首,有不少作品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出版有《不见英雄花不开——汤重稀歌曲选集》。

  12岁的汤重(chóng)稀,在江北城米亭子小学读书,因受地下党老师的影响,他向往光明,并且特别崇拜解放军,他甚至梦想自己能够参加解放军。但是,这事真没可能性。汤重稀是个小个子,而且还比较干瘦,部队怎么会要他呢。因为他个子矮,所以大家一直叫他“小”汤。不过,天下许多事都有一个例外存在。1949年12月,重庆解放之后,解放军要招收一些文艺兵。条件很简单,18岁以上,有一定的文艺水平。小汤自以为二胡拉得不错,只是年龄差一点——他当时还不到16岁。万般无奈中,他想到了老师。他回到他就读的江北中学,缠着老师要给他开一张证明,证明他有18岁。老师觉得,招兵的解放军眼神再怎么差,也不会相信他有18岁吧,开张证明也无妨。小汤拿着证明兴冲冲赶到招考现场,几个招兵的军人差点没笑出声来。这么个小个个也来报名当兵,真是的……他们连看他证明的兴趣都没有,就让他演奏。岂知,小汤的二胡一响,几个招兵的军人一下被征服了——二胡在他手里,怎么这般的得心应手、怎么这般的如泣如诉……最后,他们现场就决定招收汤重稀,他们甚至忘记了他的年龄。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小汤被调入12军文工团。1951年3月,小汤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到了朝鲜前线。小汤可积极了!只要有演出任务,他甚至深入到战壕、坑道里去拉二胡、拉手风琴给战士听。由于他表现积极,结果他在前线入了团,并荣立三等功。1952年八一建军节,志愿军文艺代表团回北京汇报演出,小汤作为手风琴手参加了演出。这夜,聂荣臻元帅、肖华将军都来看演出。演出结束后,首长接见演员。1951年,肖华入朝慰问时,认识了小汤,这次算是重逢。肖华把小汤介绍给聂帅,说:“聂司令员,这是你的四川小老乡哟。”

  聂帅握着小汤的手说:“小鬼,琴拉得好!好好干,战争结束了,保送你进中央音乐学院。”小汤听了这话兴奋得一夜没合眼。1953年1月15日,小汤所在的文工团奉命到朝鲜东海岸元山前线慰问朝鲜人民军,途中,他们乘坐的车子遭遇了美军飞机的偷袭,一颗罪恶的机关炮弹在他的眼前爆炸,战友张碧玉光荣牺牲,而他则受了重伤——右手掌没了、右眼失明了,全身上下还有多处炸伤、烧伤。他在前线被抢救之后,又赶紧送回吉林延吉治疗。

  小汤失去右手之后,感到心灰意冷了,他甚至想到了死。这年,他才19岁呀!人已经残了、废了,聂司令员承诺他进中央音乐学院也可能搁浅了,音乐家的梦想破灭了,甚至连乐器也不能演奏了,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小汤受伤后,许多战友、首长都到医院或来信慰问他,他无动于衷。慰问的首长中,甚至还有志愿军12军35师师长李德生、34师师长尤太忠。解开他心结的人,应该是文工团的战友徐棻、杨青等人。他们的信,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光亮。徐棻说:“记得一次你给别人伴奏《王大妈要和平》,现编了一段伴奏,我当时觉得你很有作曲的潜力。不能搞乐器了,难道还不能作曲?我希望你能做中国的保尔。……”文工团的作曲家杨青也写信说,你有键盘乐器的基础,又有火线即兴创作的实践经验,不搞乐器可以作曲嘛。他们的来信,让他看到了前面的曙光,他振作起来,开始了“康复”。

  他试着作曲,甚至还请护士代他购买有关作曲的书,他开始了自学。1953年6月,他的一首歌曲《为毛主席争取更大的光荣》在西安《群众歌曲》上发表了,这给了初学作曲的他巨大的鼓舞。延边歌舞团指挥、作曲家郑镇玉得知小汤的事迹后,主动到医院辅导他学习作曲,并帮他修改作曲的作业。这让小汤感动不已。小汤在医院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学习作曲,到1954年7月他出院的时候,他就已经有6首歌曲在杂志上发表了。本来,部队领导还想送小汤到东北的一家音乐学院学习,但音乐学院以不招收残疾人为由,委婉地拒绝了。

  小汤属于一等革命残废军人,即使他不劳动,国家也会供养终身,而他却不愿意躺在功劳簿上过一辈子,他要工作。于是,他成了四川伤残军人速成中学的音乐老师。几经调动,最后他留在成都新繁荣军院里。这里距离四川音乐学院不是太远,隔三差五,小汤就到音乐学院找老师辅导自己作曲。小汤坚持作曲,“作”成了老汤,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从1953年6月发表第一首歌曲起,到目前为止,一共创作了一千多首,发表了三百余首,其中以《不见英雄花不开》最为出名,可谓是红遍了大江南北。此外,他还创作了一二十首器乐曲。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作曲家。

  汤重稀是重庆长寿新市人,尽管,他很早就随父亲去重庆主城求学,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他是长寿人。1955年,汤重稀从成都回到长寿探亲,正碰上狮子滩水电站的建设如火如荼,这是我国一五期的重点建设项目,名声响得很,于是他决定去看。那时,交通不便,从新市走到狮子滩一个单面就有约40里路,人家劝他,下次回来再去吧,说不定就有公交车了。他才不肯呢!他嘴里说去看闹热,心里却想着是体验生活——潜意识里,他一直想为家乡写首歌。选了一个晴天,他天不见亮,带着馒头就出发了,待他回到家的时候,星星已经镶满了天空。面对千人劳作的场面,面对宏大的建筑场面,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时不时,还拿出钢笔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记录灵感乍现的一瞬间。

  回到成都,他钻进书房就干了起来,干得昏天黑地!为了提升歌词质量,他特意邀请同是伤残军人速成中学音乐教员的唐明华参加,主要让他帮助提升歌词质量,仅一天时间,他们就拿出了初稿,经过五六天的反复演唱、反复打磨,这首叫《龙溪河上歌声飞扬》的歌就完成了。没多久,这首歌在《西南音乐》上发表了,这首歌里蕴含着那个时代需要的精神,因而一发表就在西南地区迅速地流传开了,不久这歌也火了。1956年。他被邀请访问狮子滩。到了狮子滩,工人们排成一公里长的人墙,哼唱着《龙溪河上歌声飞扬》,欢迎这位英雄,这位作曲家,他被感动得泪眼婆娑。在上台讲话时,他激动地说:“我从来没有忘记我是长寿人,人虽在外,心却向着长寿,每当家乡有较大的发展,我就高兴得如饮陈醋,高兴得很。”他的心一直关注着家乡。2015年,年龄已不容许他长途颠簸了,他告诉即将回长寿的儿子汤颂,让他去狮子滩多拍点照片回来,让他看看。

  《龙溪河上歌声飞扬》成了汤重稀的代表作之一,1957年,此歌被收录进四川省中小学音乐教材。

  2021年上演的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汤重稀因其志愿军的身份与身残志坚的意志入选其中,这是他第一次登上大银幕,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剧组为了多给他留点影像资料,还专门为他拍了个特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专题
磨砺锋出:汤重稀独手谱出时代强音
苦寒梅香:杨秉荪四弦和鸣蟾宫折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