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歌让每个人感恩生活

——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诗人冯茜
冯茜,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第五届创作员,江北作协会员,从事金融相关工作。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等文学刊物。出版文集《弄花香满衣》、散文集《掬水月在手》,诗集《纯蓝》。获得首届李季诗歌奖。
冯茜出版的首部诗集《纯蓝》、散文集《掬水月在手》

  记者 刘静

  “守夜人坐在木门边/羊跪在寂静里/五十匹马自由的尾鬃紧贴着蓝黑天幕/有一颗星结在它们的凌晨里……”

  ——《星空下的冰达坂》

  “波涛成为涟漪的记忆/睡莲一生未曾翻身,据守宽阔的水平面/从不移动移动自己圆弧状的内心……”

  ——《立秋》

  “大剧院属于本身的时候是绿色的/属于太阳的时候是金色的/到了黑漆的午夜,它亮得可以充当人世的月华……”

  ——《大剧院》

  ……

  这些简约跳跃、想象瑰丽、明澈透亮的诗句,出自青年诗人冯茜的诗歌。10月8日,记者见到了冯茜,听她娓娓道来如何将生活中见到的万事万物融入诗歌……

  重拾年少时的梦想

  出版首部诗集《纯蓝》

  明亮的眼睛、微微上翘的嘴角,声音温柔但却充满活力,这是记者见到冯茜的第一印象。

  性格豪爽的她,谈起写作更是滔滔不绝。从高中开始,冯茜便开始写作,也想从事文学专业,但最终在家人的劝导下,大学选择了会计专业。20多岁时,她执着于散文富情于景的表述方式,开始了批量创作,出版了文集《弄花香满衣》、散文集《掬水月在手》。

  后来,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她无法抽出时间创作,文学写作梦暂被搁置,这一搁置便是10年。2020年,工作和生活日趋平稳,冯茜开始重新写作,而这次她没有选择长达16年的散文创作,而是勇于新的尝试——诗歌创作。

  谈及为何会选择诗歌,她笑着告诉记者:“其实我一直很喜欢诗歌,喜欢那种凝练的语感。于是我决定换一种叙述方式,尝试写诗,结果一写就停不下来了。”

  常年的散文创作经验,让她储备了丰富的语言技巧和表现手法,拥有着锐利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描绘技巧,因此在创作诗歌时能轻松熟练地驾驭语言,于是有了首部诗集《纯蓝》。该诗集分为3个单元,分别是《山海》《与桑田书》和《指尖彼岸》,辑录了她近3年来写下的近百首诗篇。这些作品曾陆续发表于《诗刊》《作家》《红岩》《星星》《边疆文艺》《诗歌月刊》《青年作家》等刊物,记录了诗人无数个天马行空的时间片段。

  唱响心中的诗歌

  创作路上幸遇“伯乐”

  十年的空窗期,重拾写作并非易事。好在冯茜是幸运的,她得到了诗人前辈的帮助和肯定。

  2020年,她遇见了著名诗人李钢。“李钢老师重启了我的写作生涯,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在我的诗歌创作初期,我一直尝试着模仿,去寻找一种接近《蓝水兵》的气息、结构和意象。”

  2022年,冯茜加入重庆文学院,成为逆风班里的一名创作员。在那里,她遇到了著名诗人张远伦,在张远伦老师的细心辅导下,她的诗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成长。“远伦老师对我的诗歌创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他为我打开了另一扇诗歌的大门。可以说,我的诗歌创作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跟远伦老师的教导都是密不可分的。”

  创作诗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每首诗每个诗句都要经过反复打磨。“很多人的诗歌天赋都比我高,我觉得自己属于勤奋型。我基本上会每天都进行诗歌写作练习,并且会不定期回看自己的作品,不断地修改、调整写作方向和风格。”

  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一个好的诗人一定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在冯茜家里,不管是茶几上,还是电脑旁,随处摆放着书籍。家里藏书数百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类书籍,《蓝水兵》《逆风歌》《无限事》《空楼梯》《群峰无序》《沙漏》《寒风吹彻》《春天的步调》《我和所有事物的时差》更是她的心头爱,没事便会翻一翻。

  除此之外,冯茜还会每天抽出1个小时与3年级的女儿一起阅读,制作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积累方法,让大脑形成反射,不断地进行思维锻炼,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也给小朋友树立榜样。”

  通过每天的写作积累,冯茜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她的诗歌作品已在20多个省级以上文学刊物陆续发表,包括《人民文学》《诗刊》等,获得了首届李季诗歌优秀诗歌奖,并于2023年加入了中国作协。

  爱上江北嘴的风景

  刚强与柔和互融交织

  冯茜除了是一名诗人以外,她还有着另一个身份——金融从业者。

  在江北嘴,她与大多数金融精英一样,果敢决断,风风火火,有着刚强的特质。“虽然我热爱金融工作,但金融工作常年与数字打交道,接触的刚性东西更多;而诗歌则能让我中和一下棱角,回归本位,让心安静。”她坦言,“诗歌于我而言,是精神生活的补充和滋养。”

  冯茜一直希望自己拥有一颗悲悯之心,她认为,金融工作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处去思考问题,而诗歌则能看到低处,能更深入地贴近生活,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飞禽走兽、日月星辰、百姓生活等万事万物皆能入诗。

  “以前,我觉得弄一堆修辞在技巧的齿轮里空转,再加一些情感就是诗了。”如今,冯茜对诗歌有了更深的体会。“现在,我觉得那种想法其实很幼稚,真实的感受就是,诗歌写作必须诚实,至少你必须老老实实地面对自己,你的作品才能有更深厚和广阔的内容。”

  常年的金融从业经历和写诗经历,让她身上既有刚强的一面,也有柔和的一面。“我想写诗和做人一样,都存在很多侧面,有些比较柔和,有些奔放。千人千面,哪怕对待同一件事,同一首诗,每个人的理解也会不一样。我很开心,这些年的写诗经历让我变得更加柔和。”

  一直写下去

  诗歌是永不凋谢的芳华

  在冯茜的笔下,无论是一座雪山、一头小羊、一只海鸟、一枚银杏,还是一片大海、一个孤岛、一场小雨、一束亮光……这些我们日常接触之物,均有了不同的意境,细腻深邃、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也承载了诗人的思想。

  “写作的时候,每个作者都是女娲,每一个字都是你捏的小人,它们有的真诚,有的浮夸,有的深邃,有的绚丽,你一个个地把它们造出来,再精心安排一番。你呵护着它们各种温暖的细小,驾驭着剩下的宏大,那一刻,你就是它们的神灵。”

  冯茜对自己的诗歌有两点要求:一是要营造完整的氛围,二是要具有诗意的思辨。“完整的氛围就是要描写好一个场景,能让人深入其中、身临其境。而诗意的思辨则是要注入诗人的思想,饱含情感和思考的凝结,达到物我结合。”她认为思辨的能力正是一个诗人属于自己的标签。

  她最满意的作品便是《星空下的冰达坂》,这首诗也将于年底出版在同名诗集里。该诗集记录了她在新疆旅行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新疆的自然风景,如冰原、天山,以及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为主。

  《星空下的冰达坂》属于大型组诗,将收录120余首诗歌,均是冯茜在2022年—2023年创作,与以往创作的诗歌相比,表达方式和手法将有所不同,从更新的视角去感受。“千沟万壑的冰川、起伏绵延的雪山、碧色连天的湖水、碧野万顷的草原、肆意奔跑的牛羊……在新疆,那些美轮美奂的景色、热情友善的人民、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生活,让我深受触动,不自觉地就想将其记录下来、留存下来,这组诗歌也会更加宏伟壮阔、磅礴大气。”

  当记者问及是否会继续将诗歌写下去,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会的,肯定的。我想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诗歌,诗歌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更感恩生活。在人生宇宙里,你会发现,无法消逝的必定是诗歌,诗歌是人类永不凋谢的芳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诗人冯茜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版
   第03版:思想周刊
   第04版:副刊
诗歌让每个人感恩生活
北滨路的黄昏(组诗)
星空下的冰达坂(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