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黄晶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源。目前,重庆已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数据编目16万类,归集15万类,数据需求满足率95%,实现秒级数据共享。立足新起点,需从精准供给、安全共享、深化应用三重维度持续突破,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精准供给,打造高质量数据体系。提升数据供给质量是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需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要精准存储,让数据供给更契合应用需求。以往,较低的数据产存转化率和海量数据“源头即弃”现象,反映出从数据生产到有效存储、再到转化为有效供给与应用的链条中存在瓶颈,导致高质量数据供给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梳理核心业务需求,优化数据编目标准,避免“数据冗余”。同时,强化汽车、医疗等重点领域的专题数据库建设,推动数据供给与场景深度耦合。要优化数据治理,实现数据供给“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高质量数据是跨业务、跨主体对接标准化、关联分析精准化、内容生成智能化的基本前提。数据治理虽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但只有经过标注、清洗、加工等环节的大量投入,才能形成高质量的数据。未来,重庆需要通过贯标引导、竞赛评优、产业培育等方式加快推动数据质量提升。特别是结合AI大模型发展需求,打造高质量的数据标注产业,强化跨领域跨模态语义对齐、4D标注、大模型标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构建高标准的数据标注标准体系框架,推动人工智能数据标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安全共享,畅通数据流通渠道。保障安全的数据共享是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需从“技术+机制”双轮驱动,构建安全可控的数据流通体系。要打造“全链路”安全防护体系,破解安全信任难题。依托数据脱敏、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推动“可用不可见”模式落地,实现数据在不直接暴露的情况下安全共享。此外,推动数据安全分级分类管理,结合区块链溯源技术,对共享数据实施“基因标记”,任何流转环节发生异常即可溯源至原始责任主体。要完善数据共享激励机制,提高供给动力。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数据局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1+3”政策体系,探索数据共享积分、收益分配和反哺、容错免责等激励机制。共享积分制度方面,根据企事业单位数据贡献度等建立积分制度,积分可兑换算力资源、优先获取高价值数据等权益;收益分配和反哺机制方面,设立“数据共享增值池”,对跨部门共享产生的市场化收益,反哺一定比例给供给单位;容错免责机制方面,对因技术局限导致的非恶意数据偏差、符合标准的脱敏数据二次识别等情形予以免责等。

  深化应用,释放数据乘数效应。数据应用是释放数据价值的核心环节,关键在于探索授权运营、推动多场景复用,构建协同生态。要激活公共数据价值,创新授权运营模式。以“数据可用不可见”为原则,建立分级授权机制,推动高敏感、高价值公共数据转化为合规数据产品,供社会各方调用。如将脱敏后的交通流量数据封装为“城市通勤热力图”,供物流企业优化配送路径。要推动数据复用增值,放大数据要素价值。促进数据与业务场景、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如智能网联汽车电池的工况数据可用于研发、售后、回收等多个环节,形成“一次采集、多次增值”的数据乘数效应,降低产业链整体成本。要构建跨域数据协同生态,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持续创新场内外数据交易模式,不断构筑协同互信、有机运转的生态体系。如通过数据联动,实现新生儿落户同步触发医保参保、疫苗接种提醒,推动政务服务从“多窗跑腿”向“一键智办”转型,让数据真正成为民生服务的加速器。

  (作者系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智能创新与赋能中心副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化
   第04版:思想周刊·智库
从四个方面着力持续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图片新闻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加快推动重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