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赵绍璠,1934年8月出生,重庆合川人,中共党员。1950年11月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二野战军军大三分校,1951年9月随原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1师某部入朝参战,时任31师炮兵团文化教员,参加第三次战役,1954年4月回国。曾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1969年8月退役转业。2021年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现居江北区郭家沱。
1951年9月,朝鲜半岛层林初染秋色,炮声却撕裂了山间的寂静。在志愿军第31师炮兵团的营地帐篷里,20岁的赵绍璠正俯身在一块炮弹箱拼成的“课桌”前,用炭笔在木板上用力写下“前进”二字。台下,十几名战士盘腿而坐,操着南腔北调的乡音,一字一句地跟读。这方寸之地,便是硝烟弥漫中的特殊阵地——赵绍璠的文化课堂。
彼时,志愿军官兵多出身贫寒,文盲率极高,大字不识者十之八九。来自四川的战士听不懂山东战友的方言,手榴弹与炮弹箱上的标识常被混淆,更有人因误读地图坐标而延误行军。赵绍璠深知,战场上的扫盲绝非“软任务”,而是关乎存亡的“硬需求”!战斗部署需识字传令,家书往来需代笔解读,就连炮弹补给也常因误读型号而受阻。他的使命艰巨:要用普通话统一方言混杂的队伍,将武器型号、军用术语编成易记口诀,甚至绘制简易图表,教会战士辨识苏制“喀秋莎”火箭炮与美式榴弹炮的天壤之别……
“‘三点钟方向’,不是‘三颠钟’!”一次紧张的战术会议上,赵绍璠紧急纠正一名湖南籍班长的发音,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火力误判。自此,他每晚加设“战场普通话”特训,战士们以弹壳作筹码,比赛朗读作战指令。在昏暗的弹药库内,他高举炮弹标签,一遍遍强调:“‘榴’字右边是‘田’,和‘溜弹’可不是一码事!”
第四次战役前夕,部队突接穿插任务。赵绍璠彻夜未眠,将复杂的等高线地图简化为直观图示,用红蓝铅笔清晰标注“山脊”“溪流”等关键符号,还争分夺秒教会战士十句朝鲜日常用语。“阿巴基(大爷),这边有路吗?”侦察兵老李用现学的朝语询问,竟意外从一位当地老人处获知了一条隐蔽小路。这条情报,为穿插部队赢得了宝贵时间。
“多识一个字,就能少流一滴血。”追忆那段烽火岁月,赵绍璠老人对采访者感慨道。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这位不曾持枪冲锋的文化教员,以知识为刃,在炮弹箱搭起的方寸讲台前,打响了一场关乎生命与胜利的无声战斗,用智慧和心血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战地壮歌。(记者 陈虹宇 通讯员 陈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