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重庆之韵,在城市之美,在精神之韧,在人文之光,在美食之味……万千韵味萦绕,必有一缕属于书香。
第三十三届书博会近日在渝落幕,这场盛会既展现了出版业的创新活力,也折射出全民阅读的深刻嬗变。当AI与数字技术重塑世界,一个命题浮出水面:如何构建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新型阅读生态?
首先,要破除载体迷思,清醒认识阅读的本质是超越形式。从竹简到纸张的变革未曾阻断文化薪火相传,今天的数字革命亦非洪水猛兽。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攀升至82.1%,人均纸质与电子书合计阅读量达8.31本,数字化阅读接触率首次突破80%——听书、电子书等形式的兴起弥补了纸质阅读的下降。这有力说明了载体迭代不等于阅读消亡。
农民工刘诗利的故事打动人心,不在于他读的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而在于他对阅读纯粹的热爱超越了身份与环境的限制。而就在本届重庆书博会,340多万人次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融合阅读、共同阅读、终身阅读”中,“既把群众带到展中来,又把读者引到书中去”,图书真正融入了消费者的生活。
其次,要驾驭技术“双刃剑”,在流量时代守护阅读深度。新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便利,但也带来了“算法茧房”和碎片化危机。诗人兼出版人吴向阳在2025年度成渝双城文学对话活动上向人们发出警示,AI时代被动阅读泛滥,读者必须保持主动思考的能力,不能在海量的信息和便捷的阅读方式中迷失自我。
技术应当成为拓展阅读维度的工具,而非消解深度的推手。一方面,要用技术平衡阅读的效率与深度。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AI检索”日前开放,为读者构建了更为高效、精准和丰富的知识探索环境;北京城市图书馆机器人馆员招手即停、有问必答,可以帮读者在15分钟内精确定位取书并送到桌前。另一方面,要善用新媒体为深度阅读引流。成都图书馆的“古籍修复Vlog”就是范例,生动短视频最终将读者导向线下的深度体验。
最后,重构现代阅读生态,要从单一供给走向多维赋能。突破传统模式,现代阅读生态必须走向多维赋能。比如,空间融合:从物理场所到生活场景。在重庆,“巴·掌书”让公共文化和公共交通深度链接;在上海,24小时公园图书馆无缝衔接人们的生活;成都方所书店转型“文化会客厅”,让阅读自然融入社交场景。又如,机制创新: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嵌入。深圳“阅读积分”体系将各种阅读行为量化为可兑换的奖励,形成持续激励;牛津大学的《毁灭之城》互动小说课证明,游戏化设计让经典焕发出新魅力。再如,行为扩展:从个体行为到社会互动。要认识到书评、讲书等“阅读后行为”的价值,如温州、合肥等地绘制“城市阅读地图”,整合线上线下阅读轨迹,让隐性阅读显性化。
一座充盈书香的城市,不会困于载体之争,会让阅读以多元形态深入城市肌理。当图书馆的智能服务与经典馆藏相得益彰,当实体书店进化为文化创新空间,当轨道交通电子屏成为知识传播新阵地,我们就能在数字时代锚定阅读的价值,让思想的光芒照亮每一颗在时代激流中渴望成长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