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虹宇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这张证明,我等了整整25年!”8月6日,五宝镇人民政府收到一面写有“法律的守护者 公民的保护神”的锦旗。这面锦旗背后,是多方“小马”接力协作,破解下湾村村民熊先生25年遭遇骗婚困境的暖心故事。
去年11月,熊先生前往村委会递交特困人员待遇申请,却被下湾村“小马”李操告知:系统显示他有婚姻登记记录,不符合特困申请条件。“那根本是骗婚!二十多年了,我连影子都没见过!”熊先生激动地解释。
据悉,2000年9月,一名外地女子来到村里,声称想找个本地青年成家,只需8000元“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便可与其成婚。熊先生信以为真,当即凑齐钱款交给该女子,次日便与其登记结婚。可婚后第三天,该女子就卷款消失,从此杳无音信。25年来,这段“冒名婚姻”像枷锁般困住他,如今更成为获取基本生活保障的拦路虎。
“这婚结得蹊跷,肯定有问题!”李操察觉异常,立即联动民警“小马”梁成进行追查,发现结婚女子系四川甘洛人。当联系上当地村委会书记,拿到女子电话进行沟通时,对方却矢口否认,“2000年我正在家生孩子,从没去过重庆”,更拒绝配合办理注销手续。
难题当前,李操找到了五宝镇司法“小马”陶小超。面对当事人身份存疑、跨时久远、法律救济路径不明等情况,陶小超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纠纷,而是关系到群众“老有所养”的大事,便第一时间联系派出所、区民政局、区法院和律师咨询,得到的回复都是“缺乏撤销依据”。
“难道要让群众为骗婚者背一辈子黑锅?不能让群众的事卡在这儿。”陶小超随即找到区法律援助中心,通过法律援助中心推送的类似案例,检索到《关于妥善处理以冒名顶替或者弄虚作假的方式办理婚姻登记问题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公、检、法、民政可协同处置涉骗婚类案件”。他立刻联系区检察院,详细说明情况。巧合的是,该院曾办理过类似案件,当即决定受理。
区检察院办案人员跨越川渝两地,调取档案、走访证人,在一系列调查取证后,最终锁定这是一起冒名骗婚案,随即向区民政局发出《撤销婚姻登记检察建议书》,建议撤销该结婚登记。随着检察院检察建议书送达,区民政局火速启动撤销程序,宣布熊先生的婚姻登记无效。“谢谢你们这些‘小马’,以后的日子有盼头了!”熊先生拿着这份迟来的“清白证明”,顺利办理了特困人员待遇,基本生活得到保障。